青年科技專才展覽及比賽2025聚焦「賦能」 AI結合工程走向實用落地
發佈時間:08:30 2025-11-10 HKT
由工程及科技學會香港分會(IET Hong Kong)青年會員部主辦、機電工程署協辦的年度旗艦活動「青年科技專才展覽及比賽2025」(YPEC 2025)於11月2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大會以「賦能 (Empower)」為主題,鼓勵年輕一代發揮創意,透過人工智能與工程科技的結合,構思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新方案。
是次比賽吸引來自中學、專上教育、學士、學士後及公開組共五個組別、共54隊參賽者,他們透過口頭報告、攤位及海報展示等形式,向公眾呈現人工智能(AI)結合電機工程的創新構想與應用。活動旨在培養青年對工程及科技的興趣,激勵他們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中發揮創造力,並學習如何將理論化為實際應用,推動社會進步。

AI成推動創新的關鍵力量 鼓勵青年以創科連結社會
機電工程署署長潘國英表示,「賦能」貼切反映當下科技發展方向:AI與工程科技的結合,正藉由優化系統效率、預測性維護及能源管理「賦能」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令團隊由被動應對走向主動創新,回應氣候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他強調,AI不是取代,而是提升專業判斷與處理速度,「從能源管理、設備維護到公共服務,AI已逐步融入日常運作,讓解難更準確高效。」
談到協辦用意與對青年的期望,潘國英指出,機電署長期推動青年創科,希望參與者在實作中建立批判思維、跨學科合作與解難能力,「不止懂技術,更要懂得把科技『落地』,優化公共服務、惠及市民。」他又指,署方透過「機電青少年大使」及多項STEAM活動,連結學界與專業社群,讓年輕人學以致用。

青年工程興趣持續上升 AI應用深化機電服務
本屆YPEC最受關注之處,是跨年齡、跨學科團隊同場交流。潘國英認為,這種佈局既反映本地年輕一代對工程創新興趣持續上升,也有助模擬職場團隊動態,強化展示與溝通能力,有利知識傳承與社群連結。「中學生帶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大專與公開組注入技術深度與實務視角,互相碰撞能激發新火花。」
場內不少項目聚焦「以人為本」的實際需要,例如交通安全預警、無障礙科技及長者友善應用等。工程及科技學會香港分會會長梁卓堅觀後表示,不少中學生作品已能「落地」解難,其中以簡易組件配合演算法的早期白內障檢測方案,具備可複製與成本效益,「短時間得出初步結果,回應公共系統輪候長的痛點,令人眼前一亮」。他又指,參賽隊伍面對評審追問時,已能兼顧使用者需求、推廣及商業化路徑,「正是科研走向產學合作的關鍵一步」。

推動人才培育與專業合作 鼓勵年輕科技專才勇於探索
另一位嘉賓潘偉賢則留意到不少隊伍運用「AI+感知器材」的低門檻組合處理真實場景,例如以鏡頭與影像分析識別公路意外,向後方車輛發出預警,或以簡單硬件加AI判斷早期視力問題。他提醒年輕工程師重視成本效益與維護要求,「低成本、高效益才是應用工程的關鍵;越能以簡單方案解決大問題,就越具推廣價值。」
來自荔景天主教中學、以AI生成圖像配合繪圖機與輔助手套的「AQUA DRAW」隊伍榮獲中學組別冠軍,他們分享得獎感受時稱,意外之餘更感謝評審與公眾回饋,讓作品從大型機械臂構想不斷迭代,最終走向更易用、可負擔的線條畫體驗,並曾協助弱視人士重新感受繪畫樂趣。隊員直言,「最大得著是分工合作與多角度思考,由技術調校到網站故障排查、再到用家回饋,每步都令作品更貼近現實需要。」
回到主題「賦能」,潘國英總結指,AI令既有系統「更聰明」而非「更複雜」;關鍵在於以好奇心驅動,面對失敗仍屢試屢改,並在團隊協作中將創意化為影響力。「創新不只在實驗室,也在每次改善、每次優化之間。只要保持熱情與實幹,年輕一代定能在工程與科技領域走出自己的路。」他期望政府、專業學會與學界持續拓闊合作平台,讓更多青年在實戰中成長,為香港創科與民生應用注入長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