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嘯| 今次俄羅斯8.8級地震與311東北大地震海嘯怎比較? 日本海嘯警報有大小分級? 30厘米海嘯都危險?

更新時間:12:18 2025-07-30 HKT
發佈時間:12:18 2025-07-30 HKT

今晨(30日),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發生地震,目前已上調至黎克特制8.8級, 日本氣象廳迅速針對全國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布「海嘯警報」(津波警報)及「海嘯注意報」(津波注意報)。根據日本防災機制,日本氣象局根據海嘯預測高度,將警報分為「海嘯注意報」、「海嘯警報」,若預測海嘯高度超過3米,則會發布「大海嘯警報」,以警示可能出現的巨型海嘯。

日本海嘯分級|俄羅斯8.8級地震引發之海嘯 對日本而言有多嚴重? 

日本氣象廳發出警告,預計部分地區可能出現最高達3米的海浪,並呼籲民眾「高度警惕」。截至目前,日本全國已有17個地區發布「海嘯警報」,以應對潛在威脅。
日本氣象廳發出警告,預計部分地區可能出現最高達3米的海浪,並呼籲民眾「高度警惕」。截至目前,日本全國已有17個地區發布「海嘯警報」,以應對潛在威脅。

今晨(2025年7月30日),受俄羅斯堪察加半島附近強烈地震影響,日本氣象廳發出警告,預計部分地區可能出現最高達3米的海浪,並呼籲民眾「高度警惕」。截至目前,日本全國已有17個地區發布「海嘯警報」,以應對潛在威脅。

日本政府已向以下縣份發出避難指示:北海道、青森縣、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千葉縣、神奈川縣、靜岡縣、愛知縣、三重縣、兵庫縣、和歌山縣、岡山縣、德島縣、愛媛縣、高知縣、宮崎縣、鹿兒島縣及沖繩縣。當局要求居民迅速採取行動,確保安全。

「海嘯警報」及「大海嘯警報」有何分別?

日本氣象廳利用先進的海嘯預報數據庫,根據地震規模及位置,推算海嘯可能的高度,並以地震發生後約3分鐘為目標,向全國66個沿海海嘯預報區(包括北海道太平洋沿岸東部、東京灣內灣)發布相應警報。

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警報」針對預計海浪高度為1至3米的地區,而「海嘯注意報」則適用於海浪高度在0.2至1米的區域。若預測海嘯高度超過3米,則會發布「大海嘯警報」,以警示可能出現的巨型海嘯。

與日本311東北大地震引發大海嘯之比較

而在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震災及2024年1月能登半島地震,則記錄了超過3米高的海嘯,當時就發出了高於「大海嘯警報」(大津波警報)。
而在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震災及2024年1月能登半島地震,則記錄了超過3米高的海嘯,當時就發出了高於「大海嘯警報」(大津波警報)。

翻查歷史數據,1952年堪察加9.0級地震曾導致北海道釧路地區出現約3米海嘯。而在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震災及2024年1月能登半島地震,則記錄了超過3米高的海嘯,當時就發出了最高級別的「大海嘯警報」(大津波警報)。

種類 預想海嘯高度 發生時間
大海嘯警報 高於3米的情況 2011年3月東日本大震災、2024年1月能登本島地震
海嘯警報 高於1米、3米以下 今次
海嘯注意報 高於0.2米、1米以下 今次

不同級別警報與相應防災措施

日本氣象廳根據預計海嘯最大高度,發布多級別的「大海嘯警報」、「海嘯警報」與「海嘯注意報」,並制定相應應對措施。以下為各類警報的細節:

警報種類 預計海嘯最大高度 實行措施
大海嘯警報 10米以上 沿海及沿河地區居民請立即撤離至高地或建築物內避難。海嘯可能多次來襲,警報解除前切勿離開安全區域。切勿認為當前位置安全,務必撤往更高處。
大海嘯警報 5米至10米 沿海及沿河地區居民請立即撤離至高地或建築物內避難。海嘯可能多次來襲,警報解除前切勿離開安全區域。切勿認為當前位置安全,務必撤往更高處。
大海嘯警報 3米至5米 沿海及沿河地區居民請立即撤離至高地或建築物內避難。海嘯可能多次來襲,警報解除前切勿離開安全區域。切勿認為當前位置安全,務必撤往更高處。
海嘯警報 1米至3米 沿海及沿河地區居民請立即撤離至高地或建築物內避難。海嘯可能多次來襲,警報解除前切勿離開安全區域。切勿認為當前位置安全,務必撤往更高處。
海嘯注意警報 0.2米至1米 請立刻上岸並遠離海岸。由於潮水流速可能較快,注意警報解除前避免入海或靠近海岸。
「大海嘯警報」、「海嘯警報」發生時沿海及沿河地區居民請立即撤離至高地或建築物內避難。海嘯可能多次來襲,警報解除前切勿離開安全區域。切勿認為當前位置安全,務必撤往更高處。
「大海嘯警報」、「海嘯警報」發生時沿海及沿河地區居民請立即撤離至高地或建築物內避難。海嘯可能多次來襲,警報解除前切勿離開安全區域。切勿認為當前位置安全,務必撤往更高處。
「海嘯注意報」發生時請立刻上岸並遠離海岸。由於潮水流速可能較快,注意警報解除前避免入海或靠近海岸。
「海嘯注意報」發生時請立刻上岸並遠離海岸。由於潮水流速可能較快,注意警報解除前避免入海或靠近海岸。

日本氣象局海嘯預報根據甚麼數據發出? 

為確保及時發布警報,日本氣象廳依賴預先建立的海嘯預報數據庫。該數據庫通過模擬可能引發海嘯的斷層或海溝活動,結合地震規模進行數值計算,儲存大量預測數據。這些模擬考慮了斷層的多項參數,包括位置與深度、地震規模、斷層方向、傾斜角度以及滑動幅度等,參考歷史地震數據,精準估計海底地殼變動及其引發海嘯的可能性與規模。對於沿海地震,若僅依賴即時計算可能延誤應對,因此預先模擬的數據庫成為關鍵工具。

為何30厘米海嘯也危險?

根據NHK此前報導,今晨地震發生後,北海道花咲港首次錄得海嘯,浪高達30厘米,並預測其他沿海地區也將受到影響。海嘯是由海底至海面整層海水移動所形成的能量巨大波浪,與風吹動海面附近海水形成的「波浪」有顯著區別。當海嘯高度增加,海水整體的運動也隨之增強,即使是0.2至0.3米高的海嘯,也可能因快速水流將人捲入而極具危險性。

波浪與海嘯的有甚麼區別?

波浪與海嘯的區別是什麼?
波浪與海嘯的區別是什麼?

波浪是由海域風力引起的表面現象,波長(波峰到波峰或波谷到波谷的距離)通常為數米至數百米。而海嘯是海底至海面整層海水在短時間內劇烈變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擴散的現象,其波長極長,從數公里到數百公里。因此,海嘯的衝擊力持久,連續湧向岸邊,能衝上高於沿岸海嘯高度的海拔。此外,海嘯在接近淺海海岸時,波高會急劇上升。當海嘯退去時,其強大的牽引力會長時間持續,將被破壞的房屋等漂浮物迅速捲入海中。

資料來源:日本氣象廳

延伸閱讀:中駐福岡領事館提醒 在日中國公民防範海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