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陶瓷之鄉——鶯歌

更新時間:11:51 2016-07-20 HKT
發佈時間:04:40 2002-11-08 HKT
  現代化的台灣,原來也保留不少傳統民間文化,像離開台北市約30分鐘火車車程的鶯歌,便是台灣著名陶瓷小鎮,走在當地古色古香的陶瓷老街上,看着師傅們用原始方法巧製陶器,真有點時光倒流的感覺。


  乍聽鶯歌這名字,既富詩意也帶點風塵味,原來全因鎮上有塊像鸚鵡(鸚哥)的石頭而得名。據說清朝嘉慶年間,已有大陸移民在此製陶,不過要到日治時,鶯歌才真正成為陶瓷之鄉。這地土壤良佳,又有便宜煤礦供燒製陶瓷,於是愈來愈多鄉民經營陶瓷生意。近年,鶯歌還銳意發展旅遊業,興建陶藝博物館,改建陶瓷老街外,每年還舉辦陶瓷嘉年華,令更多遊客
知道鶯歌大名。

交通﹕台北車站每天均有多班火車前往鶯歌,車程約30分鐘。

  現時鶯歌約有8萬多人口,當中一半以上均以製作陶瓷或售賣陶瓷維生。像著名燒瓷師傅許朝宗先生,創作瓷器已有30多年,他在鶯歌的工作坊「吉洲窯」也有20多年歷史,可說見證了當地陶瓷業的轉變。許先生說,70年代鶯歌陶瓷以實用為主,80年代開始轉走藝術路綫,現時更轉形為遊點。

  來到陳水扁也曾拜訪過的「吉洲窯」陳列室,你便可欣賞到許先生的作品,當中大多為仿宋瓷器,其手繪圖案甚具傳統色彩。若你也想參觀,並跟許先生暢談創作心得,不妨事先致電預約。

地址﹕台北縣鶯歌鎮大湖路185巷7號
電話﹕886-2-2670-5756

  了解過鶯歌的陶瓷歷史後,當然急不及待想買些地道陶瓷回家,鎮上的尖山埔路,自日治時代起已是鶯歌陶瓷店的大本營,近年更銳意發展成「陶瓷老街」,鋪上懷舊的鵝卵石與馬賽克(Mosaic)瓷磚圖案,沿路店鋪琳琅滿目,正是各位買手信的好地方。

  名副其實,甫踏進「陶醉坊」,你便會聽到陣陣令人陶醉的流水音韻,原來鎮店的陶藝產品,正是將不同落差的流水聲轉化成悠揚音調的中國傳統水琴,外形圓圓的甚討人喜愛,放在家中作擺設,發出淙淙流水美樂,真有陶冶性情功效﹗

地址﹕尖山埔路83號

  只賣花瓶的「漢聲窯」,花瓶數量便多達1,000件,所有貨品更採用名為「結晶釉」的獨特燒製陶瓷方法製成,特色是可令陶瓷表面擴張的圖案呈冰片狀或雪花狀,燒出來的紋理也次次不同,讓你可買到獨一無二的陶瓷。

地址﹕尖山埔路92號

  陶笛是台灣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外形有點似水壺,但只要你按下不同音孔吹着,便可奏出美妙旋律。陶笛的體積愈大,音質便愈低沉。店主還會免費送你陶笛指法表及歌書,讓你輕易學習多一種樂器呢﹗

地址﹕尖山埔路42號

  若想一試親手製作陶瓷的滋味,只要來到這家「陶驛陶藝」,付出約36港元費用,便有師傅在旁教你陶瓷製作的不同過程及技巧,包括拉坯、揑陶、燒窯及上色等,製好後只待約1星期時間風乾後,便可請店主替你將陶瓷寄回家﹗

地址﹕尖山埔路60號

  來鶯歌,最有趣地方是陶瓷無處不在,好像來到這家「甕仔麵」,也是以陶瓷掛帥,由放滿餐廳作為擺設至用來盛載湯麵及食物的器皿,理所當然也是地道出產的陶製餐具。其招牌美食甕仔湯麵(每碗約24港元),味道有牛肉、豬肉、海鮮及素菜4款,吃後覺得有點像台灣夜市的鍋仔麵。

地址﹕台北縣鶯歌鎮重慶街72號
時間﹕11:00-19:00(逢星期一休息)

  所謂陶瓷,原來並不能混為一談。陶與瓷,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陶器是以含鐵量較高的泥土製作,顏色較濃密原始﹔至於瓷器所選用的泥土,含鐵量則較低,色澤也較為潔白,很適合在其表面繪上不同圖案,像在上文文中提及的許朝宗先生,其作品便大多屬於瓷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