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照腸胃鏡麻醉致腦部缺氧昏迷至今 醫委會未解重大疑點即駁回投訴 終結紀律行動

更新時間:15:44 2025-11-09 HKT
發佈時間:15:44 2025-11-09 HKT

繼早前雙非子腦癱案後,社區組織協會今日(9日)再公開兩宗醫療投訴遭駁回個案。其中一宗,病人的麻醉紀錄出現前後矛盾的版本,惟醫委會被批未正視關鍵證據駁回投訴,並終結對兩名醫生的紀律行動。另一宗則涉及醫生為末期腎病患者處方禁忌藥物,並在轉介時隱瞞用藥史,致延誤救治死亡,涉案醫生僅獲輕判緩刑。社協幹事彭鴻昌直指醫委會調查程序存有重大漏洞,批評其調查草率、態度封閉,並促請當局進行改革。

兩份麻醉紀錄前後矛盾 醫委會未解關鍵疑點

首宗個案事主陳淑偉,於2019年在九龍一內視鏡中心接受腸胃鏡檢查期間腦部缺氧,終成植物人。其胞姐先後兩次向中心申請麻醉紀錄,竟發現前後兩份紀錄,在術中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關鍵數據上嚴重矛盾。

彭鴻昌指,其中一份紀錄顯示病人血壓在危急時曾一度回升,另一份則顯示血壓「插水式」下跌。質疑前者或顯示麻醉師在場並進行了處置;後者則暗示負責監測麻醉的麻醉師事發時可能不在現場,屬嚴重專業失當。彭鴻昌批評醫委會在明確知道存在兩個麻醉紀錄版本下,仍選擇忽視及迴避,強調「這涉及到很嚴重的醫生操守,醫委會為何不去調查?」

家屬:對醫療體系十分失望

陳小姐於今年1月,將此重大疑點提交至醫委會,惟在10月收到的回覆卻隻字未提兩份矛盾紀錄,當局僅稱專家已審閱資料,認為兩名醫生對病人的治理並無不當之處。陳小姐痛斥醫委會回應膚淺,「幾隻字就抹殺曬所有嘢」,「連點解有兩份紀錄,你都唔解釋,咩都唔講」,並表示對醫療體系感到十分失望。

陳小姐反映:「呢件事對我地家庭影響真係非常大。」自事情發生後,母親抑鬱症病情加重,經常用酒精麻醉自己,健康狀況令人憂心。作為主要照顧者的陳小姐,也因長期承受巨大壓力,從未患過高血壓的她,如今必須依靠藥物控制病情。她以「摸石過河」形容這段照顧之路,坦言整個家庭無論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背負著難以言喻的重擔。

陳小姐指出,過程中「家屬幾乎孤立無援」,他們在事發後提出投訴,然而多年内,僅收到過一次電話回覆和一封聲稱「跟進中」的信件,直到今年10月才得到正式回覆,其間全靠家屬不斷主動追問,過程倍感艱辛。陳小姐無奈表示,除了個別議員和民間組織提供協助外,政府部門並未給予有效支援,「基本上我地都係靠自己」。

腎病病人被處方藥物後中毒亡 涉事醫生承認責任 僅輕判停牌緩刑

另一宗個案則涉及一名末期腎病病人,他被醫生巫浩源處方了兩種藥物後出現中毒情況。巫其後撰寫轉介信將病人送往急症室,但信中隻字未提曾處方該兩種藥物,導致治療耽誤,病人最終不治。

彭鴻昌質疑,儘管巫浩源在醫委會研訊中承認責任,但僅被判處停牌三個月、緩刑十八個月的輕判,變相無實際停牌。家屬無法接受判決,曾嘗試申請司法覆核,卻因無法負擔敗訴後可能面臨的巨額法律費用,在經濟壓力下無奈擱置法律程序。

他批評,醫委會未有進行「適當的研訊」,不僅調查程序拖延草率,並無了解事件是否涉及誠信問題,其封閉和高高在上的態度更令人失望。他們曾就上述死亡個案去信醫委會提出六項改革建議,但醫委會僅回覆「備悉」,並稱「不會再就對研訊小組的批評作出回應」。彭鴻昌質疑,醫委會是否認為「要關門自己教仔」,拒絕外界監督。

彭鴻昌敦促醫委會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制定公開量刑指引、增加業外委員比例,以及成立獨立紀律審裁處等,以重建公眾信心。

相關新聞:

雙非子出生後腦癱 醫委會聆訊拖15年後決定永久擱置 父親斥不公:香港連第三世界都不如

雙非子疑醫療事故致腦癱 醫委會聆訊拖15年終永久擱置 政府:已去信醫委會主席要求交代

雙非子腦癱案研訊永久擱置 父擬司法覆核、政府高度關注 醫委會終主動覆核決定

記者:郭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