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河套香港園區12月營運 逾40企業進駐 蔡傑銘:積極研數據、生物樣本及人員跨境流動
發佈時間:07:00 2025-11-09 HKT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理念構建,其中河套香港園區將於12月中正式營運。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港深創科園公司董事會主席蔡傑銘接受《星島》訪問時表示,園區第一期第一批次的首3座大樓已落成,招租情況理想,已跟40多間企業和機構簽約,料下月營運時可達九成出租率。他透露正積極與內地商討跨境流動便利措施,包括科研人員、數據、生物樣本等,亦探討在北都專屬法例中,以特定條文及附屬法例處理河套一些特定場景。
河套香港園區佔地87公頃
河套合作區位處深圳河兩側,包括87公頃香港園區及300公頃深圳園區,是「十四五」規劃下其中一個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蔡傑銘形容,香港園區是「特區中的特區」,第一期首三座大樓已落成,包括兩座濕實驗室大樓及人才公寓,涵蓋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產業;香港園區聯同毗鄰新田科技城210公頃的新創科用地,香港在落馬洲新田一帶亦有大約300公頃的創科用地。
他透露濕實驗室大樓至今租出七成空間,已跟40多間企業和機構簽約,當中兩成為海外企業、八成為本地與內地企業,目標是正式營運前可達九成出租率。他提到,有德國醫藥企業利用香港國際化醫藥標準,再落戶大灣區;亦有北京AI公司透過香港區塊鏈技術對接澳洲市場。
餘下用地盼公私營合作方式推動
蔡傑銘指,兩個濕實驗室空間達3.2萬平方米,容量相當好,若連同第一期第一批次餘下的5座大樓於2027年起陸續完工,8幢大樓樓面面積合共達11.6萬平方米,本港創科用地將有大增長。他表示,園區第一期第一批次地塊由政府全資興建,企業主要希望有舒適環境、租金合適,以及有整體創科生態環境。
至於第一期餘下用地,政府早前選定10幅地塊徵求市場意向,蔡傑銘說,政府希望以公私營合作方式推動園區發展,「不是由政府直接起樓再租出,而是發展商、營辦商透過與河套公司合作,興建他們需要的設施。」在此模式下,多數不會由純地產商去做,「更多情況是有一些合適的企業,或已經有一個龍頭企業想用這塊地,決定自己大概想要甚麼,政府會跟他配對和配合,去考慮選取哪一個地塊發展。」
他近日到香港園區視察,無論是初創公司或進駐企業,均希望園區建立創科生態圈,既有大小公司,也有孵化器計劃促進交流,並與深圳園區合作,這對初創公司特別有利。
香港聚焦產業主導模式
問及香港園區如何避免與深圳形成同質化競爭,蔡傑銘表示,香港園區獨特優勢體現於「一國兩制」下的特殊定位,香港會聚焦產業主導模式,「不會過份計較財政上一定要好高回報」,而是注重引進科企或龍頭公司,並集中發展香港擅長的科研及中試;內地及深圳園區製造方面較強,香港可借助「一區兩園」把優勢串連起來。
要發揮河套合作區最大優勢,必須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蔡傑銘透露,特區政府正與內地部門積極爭取,推動科研人員、數據、生物樣本及資金等跨境流動便利措施,「方向性的大家都同意,但要有一些確實方案。」他舉例,數據流動要有合適規管如匿名處理,硬件上也需要一些數據中心設施在香港園區,「確保數據不會流通街」。
數據流動要有合適規管
他強調,本港數據安全、生物倫理與國際接軌「做得好足」,而跨境要素必定要兩地都同意才能做到。他日前出席「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委員會」會議亦有探討樣本流、數據流,「其實不是真的很難做,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匿名化,或有其他措施。」
他認為可探討在法例上補足這些保護措施,確保要素流通時,「令內地覺得我們沒有把這些要素丟去其他地方」。北都日後將設專屬法例,政府亦會考慮在該法例中,把河套園區某些特定場景,以特定條文及附屬法例形式處理。他提到,港澳辦及國家科技部均十分支持河套發展,對克服技術細節感樂觀。至於興建接駁兩園區的跨境橋,他說正積極探討,有消息會公布。
記者:黃子龍 陳嘉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