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會推AI天枰系統 操作員安坐冷氣房遙控 免卻長時間高空作業之苦

更新時間:06:00 2025-10-30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10-30 HKT

地盤天秤操作員須每日爬上天秤,在高度達百米以上的駕駛室高空工作,甚至連飲食和排泄都需要在狹窄操作室內解決。不過,隨着新型「AI天秤系統」誕生,相關苦日子亦將成為過去。該系統支援操作員留在地面或室內作遙距操控,除改善工作環境,令他們可安坐「冷氣房」上班,更配備AI安全監測、穩定吊鈎及自動路線規劃等功能。房屋署創新科技總監姚勳雄指,新科技除更有效保障職安健,降低工地安全風險,更令吊運效率提升約三成,有效縮短工期。

記錄吊運數據 追溯行為兼練AI

房屋局與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去年簽訂合作備忘錄,冀以機械人技術,為建造公營房屋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姚勳雄指,今次「AI天秤系統」正是雙方合作的階段性成果,相關技術有四大關鍵突破點,首先是把天秤控制室由高空移至地面,且系統會備存運行記錄,猶如飛機「黑盒」保存所有吊運數據,不單能追溯操作員的行為,亦能用以培訓AI。其次,當AI學習了資深操作員的穩定吊鈎技術,便能避免吊鈎搖晃,提升吊運流暢度,且可省卻操作員動輒花半小時至一小時上落天秤時間,「傳統天秤每日可起吊近百次,而AI天秤則可起吊約130次。」

第三項突破是AI安全監察系統。局方在天秤臂架安裝了垂直鏡頭,可從高空俯瞰地面和樓面,只要有工人誤闖吊運區,便會在螢幕上被「紅圈圈起」提示,操作員可隨即以腳踏式對話機警示相關人員遠離危險範圍。姚勳雄解釋:「採用腳踏式操作,也是為了方便操作員作警示時,雙手不用離開操作杆」。第四,系統亦支援AI路線規劃,操作員只須在控制平板上「點對點」輸入吊運目的地,系統便會自動規劃路線,做到「一鍵到達目的地」。操作員只須專心監控,及在有需要時接手操作,故可大大減輕負擔。

姚勳雄提到,AI天秤系統已在白田邨公屋重建項目應用6個月,運作良好,今年年底將推廣至東涌第42區內一個公屋發展項目應用・期望收集更多數據。若效果滿意,房委會預計未來會陸續在新工程合約中,引入應用AI天秤系統要求,期望提升公營房屋的整體施工效能。成本方面,每個天秤或較傳統器材多花4至5萬元,但相信大規模應用後,成本會有所下降,「加快工程進度的效益,也足以補回上漲的成本」。

目前AI系統能兼容不同品牌天秤。
目前AI系統能兼容不同品牌天秤。

可兼容不同品牌天秤

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副主任梁浩博補充,目前AI系統能兼容不同品牌天秤,亦適用於不同的地盤環境,AI監測識別準確度亦達98%。隨着未來收集更多吊運數據,系統的準確度亦會再提升。培訓方面,因操作員本身具備操作傳統天秤資格,只需通過約40小時的額外培訓,便可操作AI天秤,未來亦冀與培訓機構合作推出AI天秤訓練課程。

操作員:AI天秤類似自助泊車

AI天秤操作員文哥指,自己有4年操作傳統天秤經驗,AI天秤除了有人工智能和輔助功能,操作上與傳統天秤基本一致,只要簡單培訓便能操作,「就像泊車,傳統上司機要一眼關七,留意四周、後視鏡並操作車輛進入泊位,較為費神;而AI天秤就像自動泊車系統,毋須依靠操作員目測,且一旦有突發情況,我也可立即接管。」

記者:趙克平

攝影:何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