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失業率3.9%創近三年新高 學者分析:經濟轉型與滴漏效應減弱成關鍵
發佈時間:11:09 2025-10-22 HKT

本港最新失業率攀升至3.9%,創近3年新高,失業人數增加約4600人;就業不足人數亦由59,400人上升至60,000人,增加約600人。學者分析,此現象與經濟結構轉型,以及市民與旅客消費模式改變有關,建議應加強經濟活動,並提升勞工技能以協助轉型。
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今(2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失業率升至3.9%,創近3年高位,主要受到經濟轉型影響,包括國際政治環境與經濟表現未如理想,波及多個行業。此外,市民消費模式近年發生轉變,對零售及飲食業帶來壓力;同時,旅客消費習慣亦由以往大量購物,轉為深度文化旅遊,購物支出減少,進一步影響本地相關行業營運。
轉型過程中部分行業需調整營運模式
麥萃才解釋,近年樓價下跌,導致私人發展商推盤意欲減弱,建築速度放緩,部分從業員因而面臨就業困難,反映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結構性問題。而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部分行業需調整營運模式,若從業員未能配合市場需求,可能面臨離職壓力,造成某些行業就業情況較差的觀感。
相關新聞:
本港最新失業率升至3.9%高於預期 建造業升幅較明顯達7.2% 逾15.5萬人無工開
55至59歲失業率飆升 與輸入外勞有關?勞福局:外勞佔總勞動人口不足1%
消費意願減削弱「滴漏效應」
他進一步解釋,「滴漏效應」以往依賴高收入階層消費帶動下層經濟活動,但現時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逾40歲,許多人傾向儲蓄或再投資,為子女教育或退休作準備,消費意願減弱,削弱「滴漏效應」。
麥萃才提到,政府早前公布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數據顯示,上半年經濟增長為3.1%,處於全年預測2%至3%的上限,反映經濟仍有增長。回顧過去十年,本港最低失業率約為2.7%至2.8%,與現時3.9%相差約1個百分點,差距不算顯著。以本港約380萬就業人口計算,增1%失業率相當於約3萬多人。
麥萃才認為,經濟轉型為常態,關鍵在於怎麼協助失業者重返職場,方法之一是加強經濟活動,創造新興行業與職位,並為失業人士提供技能提升、再培訓及實習機會,協助他們轉行。
料冬季節日多可望帶動本地消費市場
對於摩根士丹利報告預測本港的失業率年底或突破4%。麥萃才表示,第四季通常為消費旺季,除國慶黃金周外,多項大型活動將吸引旅客訪港,加上冬季節日眾多,可望帶動本地消費市場,平衡失業率上升壓力,甚至略為改善。
至於樓價方面,他指,過去幾個月成交穩步上升,庫存减少,樓價進一步下跌空間有限,樓價指數暫時已見底。以往市場以用家主導,現時全面「撤辣」後,加上美國可能進一步減息,預期將吸引海外買家、投資者及投機者入市,補充本地需求。
中小企總商會會長:失業率與過往相比屬平穩數字
中小企業總商會會長黎卓斌在同一節目表示,目前的數字雖然短期令人擔憂,但若跟過去二十多年的數據比較,由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間,失業率平均為5.7%;而2008年至2017年則為3.6%,現時失業率3.9%是較平穩的數字。
黎卓斌又稱,留意到現時本港樓市有初步回穩跡象,今年已有約千億資金流入,以及約18萬回流人才,這些因素將會為住屋市場帶來實際需求,長遠有助穩定地產,帶動建造業的發展。他預期,短期陣痛或會持續,但相信明年市況會逐步改善,建造業失業率會平穩向上。
他認為,除傳統行業,香港經濟正經歷重要的結構轉型,尤其是在應用科技、人工智能(AI)及電子商貿等領域,帶動一部分的增長。他亦承認,部分傳統工種如市場推廣等,或會因AI的應用而出現人力需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