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兒︱威院研究:逾半數經急症室直接送院 平均年齡僅8.25歲 多涉身體虐待
發佈時間:17:11 2025-10-21 HKT

《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將於明年1月20日正式生效,醫療衞生界別等25類指定專業人員,若在工作期間有合理懷疑兒童被虐或有風險,有法定責任作出舉報。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 》便刊出威院團隊針對虐兒個案臨床與影像學特徵作出的研究,發現多年來虐兒個案有上升趨勢,當中近七成屬於身體虐待,但大部分涉及輕微的軟組織損傷,僅少數患者的傷勢足以呈現「骨骼或神經損傷的影像證明」,亦反映放射科醫生在兒童虐待個案中的關鍵作用,即可發現可疑損傷並提醒臨床醫生,亦能評估創傷的程度以保護兒童免受進一步傷害。
威院團隊10年間接收503宗「已申報虐兒個案」
威院團隊針對2014年至2023年院內接收的「已申報虐兒個案」進行回顧研究,發現在10年間,一共錄得503宗個案,且數字呈現升勢,由2014年的23宗,增至2023年的50宗。當中女童懷疑被虐個案佔過半數,達265宗;而懷疑被虐兒童的平均年齡為8.25歲,當中逾一成個案更涉及1歲以下嬰兒。絕大多數懷疑被虐兒童求診時,被發現身上有紅斑、瘀傷或撕裂傷;其他主要症狀包括癲癇發作、意識喪失和嘔吐等。
團隊又發現,當中263宗病例是經急症室直接送入威院,僅2宗由鄰近的急症醫院轉介,當中1宗更涉及疑似陰道撕裂需婦產科醫生介入。而相關兒童在急症室求醫時,絕大部分個案是由父母、社工、目擊者或兒童本人反映懷疑被虐待,當中有9宗病例是由醫護人員提出懷疑涉及虐待。團隊指,由醫護揭發個案雖然佔比少,但大多病情嚴重,包括有3宗病例最初表現為「癲癇發作」,但其後被證實涉及虐待性的頭部創傷,而相關情況只能通過影像檢查,才能揭發懷疑出現虐兒行為。
199例證實虐兒 16宗反覆入院
團隊續指,503宗個案中,最終有199例被證實為虐待兒童,最多涉及身體虐待;有84宗則被歸類為「高風險病例」,疑似出現身體虐待等情況。另團隊發現,有16宗證實虐兒個案的兒童曾反覆入院,且近9成人的虐待類型在每一次均「保持一致」;惟當中有4人本身即使曾被歸類為「證實虐兒」個案,但隨後入院時,卻被認為是「非確診虐待」個案。團隊認為,身體虐待情況較普遍,反映了體罰的虐兒方式在華人家庭較易接受,家長或因憤怒和衝動,而跨過育兒變成虐兒。在揭發虐兒行為上,團隊認為放射科醫生可在多學科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包括全面評估兒童傷勢,發現細微的可疑之處,並及時通知臨床團隊,積極進行早期干預以減低長期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