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無故失更鬧金錢糾紛 民間搜救隊亂象頻生 傳有成員私下接觸家屬取酬 管理層指已加強紀律培訓

更新時間:08:00 2025-10-07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10-07 HKT

近年山野意外頻生,有熱心市民自發成立多支民間義務搜救隊,支援政府部門的搜救工作。不過,近月有個別隊員被指出現操守問題,引發多項亂象,如在山野巡邏時大聲喧嘩、無故失更被革除、隊員間鬧出金錢糾紛,甚至傳出成員私下聯絡家屬、收取報酬等傳聞。事件引起各團隊管理層高度關注,指已加強紀律培訓。有大律師指,義務搜救隊其志可嘉,但隨着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加入,有必要訂立嚴謹會章及懲處機制,避免影響市民信心及團隊聲譽。

近年山野意外頻生,過去5年,當局接獲3850宗山野搜救個案。
近年山野意外頻生,過去5年,當局接獲3850宗山野搜救個案。

過去5年,當局接獲3850宗山野搜救個案,其中2022年適值疫情期間的遠足熱潮,單年搜救個案達1014宗(見表),當中20人死亡。雖然近2年相關數字稍有回落,但仍高於疫情前水平,累計造成30人死亡,情況令人關注。

因應山野意外增加,有熱心市民組成民間義務搜救隊,支持警方、消防及民安隊等政府部門進行搜救。現時定期出動的民間義務搜救隊有4隊,包括郊野義務搜索隊、香港自立民間搜索隊、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及扶療志願救援隊。近年多宗嚴重山野失蹤事故中,上述團隊亦有出動支援政府部門的行動。

隊員大聲喧嘩吸煙影響搜救

資深義務搜救隊隊員Ken(化名)指,留意到近月有個別搜救隊隊員的行為失當,釀成亂象,部分涉及行動紀律,亦包括個人操守及私人糾紛,擔心多年來義務搜救隊建立的聲譽受損。

Ken加入義務搜救多年,近年亦協助培訓新隊員,自言重視紀律及在山野巡邏的守則。他指,得悉有友隊成員於山野巡邏時大聲喧嘩、吸煙,甚至隨便走入叢林。他強調,失蹤者的生還機會隨着時間流逝,搜救時更要保持肅靜,否則或錯失聽到失蹤者的微弱呼救聲、嗅到屍體腐爛味道等關鍵。

他批評,吸煙情況是「完全不能接受」,不僅會掩蓋屍體氣味,更可能釀成火災,危及隊員及其他行山人士的生命安全,應予譴責。他續稱,失蹤者亦可能因迷路誤入叢林,正確做法是由隊長評估及審視現場情況,才決定是否進入叢林搜索,以免破壞重要線索。

有熱心市民自發組成民間義務搜救隊,支援警方、消防及民安隊的搜救工作。
有熱心市民自發組成民間義務搜救隊,支援警方、消防及民安隊的搜救工作。

另一名搜索隊資深成員阿成(化名)則關注紀律問題。他指,民間義務搜救隊的隊員是工餘參與,每次動員人力有限,若有人無故缺席,將影響整體部署及行動成果。他稱,曾有隊員「甩更」後失蹤,對隊長的訊息不聞不問,屢勸不改下被革除。他亦指,亦有隊員未按行動指示定時報告搜索路徑,嚴重違反守則,最終亦被逐出隊伍。

更令阿成憂慮的,是有義工曾發生涉及金錢的糾紛。他透露,數月前友隊曾有隊員疑發生金錢問題,並在只供各搜救隊交流資訊的通訊群組公開事件,引發罵戰,場面尷尬,亦令其他搜救隊成員譁然。他稱,涉事隊員事後宣布離隊,雙方不歡而散,並已報警處理。

他續稱,近日更有傳言指,有個別隊員私下與家屬接觸,甚至涉嫌收取家屬提供的報酬,引起各搜救隊管理層高度關注。他提到,過去亦有家屬為感謝人員義務搜救,私下贈送「利是」或報酬,但各隊向來恪守「分文不受」的宗旨,暫未發現有實質證據證明隊員私下收受報酬,惟已強化操守及紀律培訓。

警方回覆指,於7月30日接獲1名男子報案,指懷疑受騙。經初步調查,人員拘捕2名分別30歲及37歲的本地男子,涉嫌「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2人已獲准保釋候查。

本報就事件向多個民間義務搜救隊伍作出查詢,當中郊野義務搜索隊召集人戴先生指,隊員屬義務參與,車費及裝備由隊員自費承擔,「搜索隊不接受任何捐款或物資贊助,亦不會主動聯繫失蹤者家屬。」他補充,搜索隊僅擔任輔助角色,只會在家屬要求下,並在個案已經由政府部門緊急處理,才考慮出動。

風災期間,民間義務搜救隊成員協助清理塌樹。 受訪者提供
風災期間,民間義務搜救隊成員協助清理塌樹。 受訪者提供

該搜索隊是4隊中歷史最悠久者,成員包括退休紀律部隊人員。戴指,會為每宗失蹤個案設立獨立通訊群組,由1名資深成員聯絡家屬,其他隊員絕不會接觸家屬。他強調,行動前雖會通知隊員準備裝備,但不會透露任何行動細節及失蹤者資料,確保保密,亦尊重失蹤者及其家屬的私隱。

2021年少女石樂蕎於飛鵝山行山失蹤死亡後,先後有市民成立香港自立民間搜索隊及香港守望者服務團,支援搜救行動。香港自立民間搜索隊創辦人Ricky指,團隊一向重視紀律,並定期更新會章。該隊伍屬慈善團體,可收取市民捐款及資助,但他指,捐款只用於團隊發展,隊員裝備全屬自置。他指,過去有隊員因誠信問題被革除,並指若隊員涉嫌刑事案件,亦會即時開除。

香港自立民間搜索隊平日亦於山野進行巡查。 受訪者提供
香港自立民間搜索隊平日亦於山野進行巡查。 受訪者提供

大律師籲確立清晰規章及懲處機制

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創辦人Anson指,團隊雖領有商業登記,但一直恪守非牟利的宗旨。他坦言,擔心近期連串事件,或影響公眾對義務搜救隊的信任,未來將加強新隊員紀律及操守培訓,特別是涉及處理金錢的守則。

至於扶療志願救援隊創辦人魏卓楠亦指,團隊不會收取家屬的金錢及資助,反而希望家屬加入參與後勤及支援工作。他亦提到,重視隊員的紀律,新隊員需經面試方可加入。至於圈內傳出有義工鬧出金錢糾紛,他澄清屬於個人事件,「與本團隊無關。」

大律師陸偉雄指,民間自發的義務搜救隊多是志同道合,但當不同背景的成員加入,難免良莠不齊,若有隊員私下收取家屬提供的報酬,雖然並未犯法,但卻有違其從事義務搜救工作的初心,「道德上說不過去。」他認為,需確立清晰規章及懲處機制,並設立紀律委員會執行,「條文越清晰越好」,如禁止收取報酬、車馬費或「茶錢」等,「招募新隊員時,須在面試時說明及要求簽署確認。」

陸亦指,懲處機制亦須明確,如訂明一般違反紀律事故的初犯、再犯及三犯罰則,同時界定嚴重違規是否可即時革除等,為隊員提供清晰的行為準則;若會章中有明文規定禁止收取任何形式的金錢回報,如「利是」或車馬費,便可引用作出懲處。

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出動,協助山野搜救行動。
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出動,協助山野搜救行動。

「尋人不計生死」 資深成員盼撫慰家屬哀痛

每次山野搜救都爭分奪秒,有資深成員指,「尋人不計生死」,最希望找到生還者,讓事主一家團聚;即使失蹤者已凶多吉少,亦盼盡早尋回遺體,撫慰家屬哀痛的心。

郊野義務搜救隊召集人戴先生本身任職醫護工作,他關注家屬面對至親失蹤甚至離世的傷痛,但多年經驗告訴他,「最終能否找到事主,很講緣分。」

過去他曾處理一宗失蹤個案,與隊員多次經過某處草叢,始終未有發現,惟最終事主遺體卻在附近被尋回。事後檢討,他估計早前巡查時事主或尚在人間,或屍體仍未腐爛,「時機不合導致擦身而過。」

對至親失蹤多時,不少家屬亦心中有數,但仍希望尋回遺體,獲得心靈安慰。戴指,搜救隊尋人不計生死,能讓失蹤者回家團聚,固然最好,但即使最壞結果,也盼及早找到遺體,讓家屬釋懷。

他解釋,若屍體仍然完好,容貌變化不大,「家屬認屍時所受的衝擊較小。」他補充,曾有失蹤者遺體在數月後才被尋獲,「當時屍體已嚴重腐爛,甚至見骨。」認屍一刻,家屬難以接受,傷心痛哭,承受第二次傷害,旁人亦感難過動容。

提供山野搜救訓練 助戒毒康復者融入社區

山野搜救攸關生死,但亦可成就「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美事。上月,香港守望者服務團與戒毒機構合作,為已完成戒毒的人士及其他市民提供紀律訓練,盼透過參與山野搜救,助他們融入社區。

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創辦人Anson指,該項目為期2年,參加者除戒毒康復者,亦有各階層人士。他稱,訓練內容全面且嚴格,體能及山野搜救技巧並重。他指,學員須接受步操訓練,並學習急救、無線電操作、閱讀地圖、野外定向,以及攀石和遊繩下降的技巧。

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香港守望者服務團曾到碼頭巡視。  受訪者提供
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香港守望者服務團曾到碼頭巡視。 受訪者提供

近年極端天氣肆虐,他指學員亦須學習於惡劣天氣下的救援知識。另一方面,課程亦加入領袖訓練與溝通技巧,「山野搜救講求團隊合作,希望幫助學員建立合作及互信的信心。」

他指,長遠希望學員學以致用,日後將技巧應用於支援搜尋失蹤人士,或在大型公眾活動中當值,助他們融入社區,守望他人。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