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5|輸入侍應、初級廚師要求收緊 本地招聘期延至6周 外勞2比1比例改以職位計算
發佈時間:16:09 2025-09-17 HKT

【施政報告2025/輸入外勞/失業率】隨失業率攀升、僱主聘外勞後解僱本地工個案出現,社會關注新一份《施政報告》會否調整輸入外勞政策,尤其是針對基層勞工的輸入計劃。《施政報告》今日(17日)公布,為打擊濫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確保本地就業優先,明日(18日)起,優化計劃下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時將要求,僱主進行本地招聘時間由4星期延長至6星期,期間必須每周參加1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實行更嚴格的人手比例,由現時以每名申請僱主的所有職位為基礎計算,改為以申請職位計算,即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1名,便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2名。
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
上述措施聚焦於輸入勞工較多的指定工種,除確保真正面對本地招聘困難的企業能有序輸入補充勞工,亦避免企業因人手不足而結業,導致原有員工全體失業。另外,勞工及福利局剛展開人力推算中期更新,重點針對輸入勞工比例較多的行業進行數據分析,將會在2026年完成。勞福局將優先處理相關數據分析,以期提早提供有關部分的分析結果。政府亦會大力打擊非法勞工,提高情報收集,成立舉報非法勞工專線,以及組織更多跨部門聯合打擊行動,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
革新再培訓局 加強本地技能培訓
同時,政府將革新僱員再培訓局,優化「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加強勞工保障,包括保障數碼平台工作者及加強職安健,以提升香港勞動人口競爭力和壯大人才庫。再培訓局今年初起已加強培訓、職涯規劃等服務,目前亦已初步勾劃未來3年的改革路線圖。該局會強化行業諮詢機制,着重識別重點技能的需求和缺口,制訂以「技能為本」的培訓框架,並與高等院校合作及導向其他培訓機構,因應技能缺口開發各類別和級別的課程;亦會為失業率較高的行業提供專門的再培訓支援,提升競爭力。長遠推出獲業界認可的微證書課程,讓學員可靈活選修,也會善用科技提供多元靈活的學習模式。政府會因應再培訓局年底前敲定的全新工作計劃修訂《僱員再培訓條例》。
消息:考慮失業率等數據 擴新安排至其他工種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截至上月底,計劃已批出11,725名侍應生及8,648名初級廚師,「以今年7月31日當日計,有5,435名輸入侍應生,以及4,034名初級廚師在本港開工」,故針對這兩輸入勞工較多的工種聚焦處理,相信經適度調整,批出數字會有所下降,「要求僱主增加實地招聘會可有效加強監察,僱主不請人要解釋,之前亦聽到見工者反映面試過程正常;至於輸入比例改為按申請職位計算,正是回應勞工團體訴求」。
消息又指,6周本地招聘時間措施,明起會在所有通過初步甄選的申請落實,輸入比例措施則在下批交予勞顧會的申請落實,「而外勞續期申請,均須依循新要求」;至於工作内容與招聘職位不符的情況屬違規,勞工處會巡查。
被問到新安排會否擴展至其他工種,消息人士稱會考慮失業率等數據,未有硬指標;補充一些工種如洗碗工、洗衣工等本地人興趣不大,故無需「一刀切」暫停整個「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因為一些企業確實有需要,適度輸入外勞可支持企業運作,以及經濟發展。我們沒有水晶球,會持續優化」。
院舍護理員及建造業勞工輸入配額未有計劃調整
消息透露,政府未計劃調整「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現有配額。消息人士解釋,輸入護理員配額未用盡,且對院舍業界影響較少;另建造業界失業率反映在普通工人,技術工人仍有短缺,強調現有配額足以解決建造業人手短缺,會持續針對建造業個別工種實時情況,作動態調整,「加或減(配額),這一刻都不會做」。
「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方面,消息人士未回應會否調整公共小巴/客車行業的1,700個配額,稱僱主對計劃反應正面;而截至今年6月底,逾1,500位司機通過本地駕駛考試並投入服務,因應2年工作期今年12月將陸續屆滿,政府現階段會集中處理續期申請,「自上月起已可申請續期」。至於「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消息人士稱「檢討中,適時公布」。對於商界政黨提出放棄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消息人士直言相關規定屬「基本」,暫無計劃調整。
完善平台工作者工傷補償機制
《施政報告》提出會立法完善平台工作者工傷補償機制。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現時平台工作者地位特殊,並不屬「僱員」,過去也有平台工作者發生嚴重意外,引起關注,故初步計劃立法平台需購買保險,讓平台工作者獲得的工傷補償「與僱員相約;返一日工都有」,具體保障範圍需再與「數碼平台行業三方小組」磋商。立法上將根據工作模式,對「平台工作者」有新定義,「基本條件是,在平台登記,按平台按演算法接工作的人士,會納入範圍」。
至於擴大強積金等其他保障至平台工作者,消息人士強調要「逐步來」,需考慮任何新政策對平台營運者及工作者,在營運、收入等方面的影響,「這世界沒有免費午餐」。
相關文章:
施政報告2025.總覽|餐飲業外勞收緊、鼓勵生育加碼、建部門首長責任制 李家超:改善民生是施政最終目標
施政報告2025前瞻|外勞爭議升溫 擬完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防濫用 政界倡「2:1」比例限同一工種
輸入外勞︱孫玉菡:檢視範圍包括外勞配額以工種計算 不宜一刀切訂「熔斷」機制
輸入外勞|建造業失業率達7.2% 工會指開工量懸崖式跌八成 料2026年情況更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