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上半年新增180宗愛滋病個案 晚期發現比例升至58% 衞生署籲市民接受抗體測試
發佈時間:16:01 2025-08-26 HKT

愛滋病|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於8月26日公布,2025年上半年本港新增180宗HIV及47宗愛滋病個案。數據顯示新增感染連續9年下跌,惟晚期發現比例由48%升至58%。中心呼籲曾有性行為者應及早進行測試,以減低社區傳播風險。
2025上半年愛滋病數據概覽
衞生署轄下的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在2025年上半年共錄得180宗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HIV,坊間稱愛滋病病毒)新增感染個案,涉及140男40女,年齡介乎20至75歲。同期,本港亦新增47宗愛滋病(AIDS)確診個案,涉及33男14女。
調查發現,超過95%的HIV新增個案經由性接觸感染。當中,同性或雙性性接觸佔超過一半(57%),其餘則為異性性接觸。雖然本港的新增HIV感染個案已連續9年呈下降趨勢,與2024年同期的185宗相比,亦輕微減少3%,但防控工作仍面臨挑戰。自1984年有紀錄以來,本港累計呈報12,583宗HIV感染個案;自1985年起,則累計有2,604宗愛滋病確診個案,其中最常見的界定疾病為肺囊蟲肺炎。
晚期發現比例上升成隱憂
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服務處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醫生黃駿君指出,儘管本港的HIV感染率持續維持在0.1%的低水平,新增個案亦持續下跌,反映防控工作具成效,但「晚期發現」感染者的比例卻顯著上升,情況值得關注。
數據顯示,晚期發現者的比例由2024年同期的48%攀升至2025上半年的58%。中心分析發現,非高風險人群(如無經常進行高風險性行為者)的晚期發現比例高達60%至70%,較高風險人群(如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的40%至50%更高。中心相信,這反映非高風險人群可能忽略了自身的感染風險,因而未能及時進行HIV檢測及治療。
延誤診斷的健康風險
所謂「晚期發現」,是指感染者在確診HIV時,其體內的CD4淋巴細胞(一種關鍵免疫細胞)已降至極低水平(少於200細胞/微升),或已正式發病為愛滋病患者。這種延誤診斷的情況,代表感染者錯過了在病毒感染初期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機。
晚期發現將為患者帶來嚴重後果,不但會增加出現機會性感染及患上癌症的風險,其死亡率更比其他HIV感染者高出10倍。此外,由於患者體內病毒量仍然活躍,亦會增加HIV在社區進一步傳播的風險。
預防與檢測:防控愛滋病的關鍵
黃駿君重申,性接觸依然是本港最主要的HIV傳播途徑。因此,市民應恆常及正確地使用安全套,這是減低感染風險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同時,接受HIV抗體測試是防控愛滋病不可或缺的一環。衞生防護中心呼籲,任何曾有性行為的人士,都應至少接受一次HIV檢查,以清楚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對於有較高感染風險的人士,例如沒有正確使用安全套或注射毒品等,更應定期進行測試。
如何接受HIV抗體測試?
衞生署提供多種免費、保密且不記名的測試途徑,方便市民進行檢測:
- 預約測試:公眾可透過「HIV測試服務」網站或致電愛滋熱線(2780 2211)預約。
- 自我檢測:市民亦可在上述網站預訂「愛滋病病毒自我檢測套裝」,並到自選地點領取。套裝提供口腔液及血液(指尖採血)兩款選擇,提取點遍布全港。
「測不到=傳不到」:愛滋病是可控慢性病
黃駿君醫生強調,HIV感染現已是一種可以有效控制的慢性疾病。確診者只要及早接受由愛滋病專科提供的藥物治療,便能有效抑制病毒,改善健康。
及早的抗愛滋病病毒藥物治療,可避免發病成為愛滋病患者及預防其他併發症,從而大幅提升存活率。更重要的是,當感染者接受治療並使體內病毒量持續抑制至「無法檢測」的水平時,便不會透過性接觸將病毒傳染給他人,這就是國際公認的「測不到=傳不到」(U=U)概念。
市民如欲了解更多關於防治愛滋病的資訊,可參閱愛滋病網上辦公室、紅絲帶中心、HIV測試服務網站及男同志預防愛滋病資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