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家職、雙職婦女日均工作逾11小時 職場家務皆損身心 團體促正視家職者為勞工
發佈時間:15:29 2025-08-22 HKT

勞工權益普遍欠缺保障,身體勞損問題常被忽視,威脅勞工健康。社築同夢社區發展服務(社築同夢)認為照顧家庭也為社會及經濟作出貢獻,理應視作工作,任何有關勞工議題都不應忽略家職者,因此與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合作調查基層勞工的身心健康狀況,進行「家職和雙職人士肌肉骨骼勞損情況比較研究」,從勞損角度切入探討勞工保障問題,並提出建議改善勞工勞損問題。
家職辛勞不下於在職
是次研究共訪問160位25至57歲家職及雙職婦女,比較兩者在工時、工作姿勢、身體健康及心理負擔四個方面的差異。結果顯示,兩個組別的受訪者每天均須工作超過11小時,在大部分比較項目上兩組情況相似,反映不論照顧家庭還是在職場工作,均對婦女身心健康構成損傷及負擔,其中因照顧家庭引致損傷及壓力程度更嚴重,可見家庭工作的辛勞不比在職工作輕。
雙職婦女每天平均工時約11.8小時
調查發現,有超過三成受訪雙職婦女從事飲食業;其次是清潔(12.5%)及零售(12.5%),可見大部分受訪者從事勞動密集工種,極可能有肌肉勞損症狀,其中平均每日上班6.4小時,再加上照顧家庭的時間,每天平均工時約11.8小時。而家職婦女每日亦須花費11.8小時照顧家人及處理家務,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每天都要做家務。
七成受訪者對家務工作感壓力
心理健康方面,約六成受訪雙職婦女感到工作吃力,大部分都表示輕微;超過五成雙職婦女感覺工作有壓力及非常有壓力。雖然約七成受訪者表示滿意工作,但亦有近三成表示有辭職念頭;近半數的受訪者不確定目前的健康狀況,可以在未來兩年繼續目前的工作。而兩組受訪者均有近四成是對家務工作感到勞累及不滿意,超過七成更對家務工作感到有壓力。
逾四成家職婦女做家務時曾受傷
身體健康狀況方面,兩組受訪者在運動等大部分習慣相似;而當中約七成甚少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有超過四成的家職婦女和三成的雙職婦女在過去12個月做家務時受傷,最常見的是扭傷,其次是割傷、摔傷和燒傷。超過九成受訪者至少有一個身體肌肉骨骼痛症部位不適,平均有超過三個身體部位出現痛症,最常出現的部位是肩膊、下背及頸椎。
雙職與家職婦女肌肉勞損且壓力龐大
育有一個九歲女兒的Ann,目前是家職婦女,每天的生活大部份時間投放在家庭上,加上女兒有特殊學習需要,她形容自己每日工作24小時,只有很少休息時間,照顧家庭令自己很多身體部位出現勞損,包括頸部、肩膊、腰部和膝蓋,但礙於經濟壓力,她很多時都不會求診,多數會自行購買藥油及按摩膏舒緩痛楚。
Ann又認為家庭工作同樣辛苦,身體狀況更加令她心理上出現壓力,經常覺得疲勞和精神不足,如果沒有家庭工作者照顧孩子或其他家人,照顧的責任會落在政府上,她希望社會能肯定家庭工作者的努力和價值,家庭工作亦應被看待成工作。
另一雙職婦女Lala表示,自己每周會從事4至5天兼職樓面工作,每日工作4小時,同時需要照顧兩名子女,她視家庭工作為另一份職業,工作量很多,但因勞損問題深受困擾,頸部、膊頭及腰部出現酸痛不適,盼社會認可家庭工作的價值。
社工倡多管齊下 提供資源預防及改善勞損
社築同夢社工林健龍表示,在機構針對勞損健康的服務經驗中也留意到不少街坊對勞損相關認知十分有限,不知道問題成因及解決方法。以至於經常「積勞成疾」,直至痛到無法忍受才求醫。因此如何鼓勵勞動者從源頭解決痛症,並透過運動改善身體狀態,也是處理基層勞損健康問題的重點。
他建議,社會及政府在未來應多關注勞工勞損問題,提供更多資源在預防及改善勞工的勞損,例如舉辦勞損教育講座及開辦伸展運動班等;另一方面,社會應將家庭工作同等視為工作,在討論勞工保障及相關政策的時候,應該將家職工作者也納入持份者;又建議不同團體在進行勞工相關研究時,亦應將勞工定義擴大至包括家庭工作,專為在職人士處理與工作相關疾病的職業健康診所,可考慮將服務對象擴展到家職人士。 長遠而言,政府應考慮社築同夢行全民退休保障,確保家職人士的退休生活都得以受保障。
記者、攝影:何姵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