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香港非遺月」6月舉行 逾80場表演及20個導賞團免費參加 感受本地多元傳統文化
發佈時間:15:55 2025-05-09 HKT

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舉辦「香港非遺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為響應國家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在6月主辦首屆「香港非遺月」,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帶來超過80場非遺表演、60個非遺互動體驗攤位、20個「非遺精華遊蹤」導賞團及其他多元活動,料吸引至少10萬參與人次。
「香港非遺月2025」由5月31日開始,至7月1日結束,涵蓋逾100項香港及內地的非遺項目,包括粵劇、舞麒麟、舞龍、木偶戲、英歌、吹糖等。超過50名非遺項目工作者將參與其中。
非遺辦剛於周二的「香港非遺月2025」節目簡介會向傳媒介紹非遺月活動細節。非遺辦總監吳雪君指,非遺月期間所有活動均免費參與,希望可提升市民和旅客對非遺的興趣及認識,進一步推動非遺的傳承及保護工作。非遺元素遍佈市民日常生活當中,例如廚房中的蝦膏蝦醬、醬油,茶樓的點心,茶餐廳的奶茶、蛋撻,以至各區的傳統節慶,都有非遺項目。
簡介會當日,現場也帶來舞麒麟、南音、陸上扒龍舟3場非遺表演,讓觀眾率先一窺非遺的文化魅力。
大埔錦山真心堂國術總會鍾偉泉師傅團隊帶來別具一格的舞麒麟表演。主持人介紹,一般舞麒麟都是由2人扮演4腳麒麟,上水圍村民在翻查舊檔案時,發現原來逾半世紀前,村中的舞麒麟除了有4腳麒麟外,原來還有6腳麒麟!瑞獸「麒麟」在震天的鑼鼓聲中登台,時而低身踱步,謙卑有禮;時而環顧四周,好奇敏捷。最後亮出寫有「身體健康」字樣的卷軸,為觀眾送上祝福。
廣東音樂樂隊「伍人粵Band」成員帶來南音演出,唱者譚晴及揚琴樂手蕭俊賢合作演出,以別樣方式介紹南音的歷史,並演奏自創的南音兒歌。大埔元洲仔大王爺神廟管理演戲委員會有限公司成員表演傳統婚嫁儀式中的海陸豐/鶴佬陸上扒龍舟。十餘名身穿青衣、頭戴金色飾品的表演者手握短船槳,步調一致、節奏統一,在台上變換隊形,仿似見到龍舟行走。
「香港非遺月2025」的重點節目包括有免費的「非遺精華遊蹤」導賞團,非遺辦精選油尖旺、荃灣、大埔、沙田、東區及離島6個地區開團,帶領市民和旅客探索社區的特色非遺項目,本月16日起開放報名,每團限額20人。
首個導賞團將以離島區為考察地點,合共2團的參與者會在5月31日探索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鹹魚製作技藝及蝦膏蝦醬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非遺辦指,若市民未能報名參與心儀的導賞團,亦可參考非遺辦網站提供的「非遺精華遊蹤」地圖指南或影片,自行規劃行程、探索非遺。
非遺辦亦將在下月多個周末,於全港不同地區舉辦嘉年華或同樂日,適合不同年齡人士參加。其中「香港非遺月2025」開幕典禮暨非遺嘉年華於5月31日及6月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以非遺節慶遍香江為主題,舉行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長洲飄色匯演、英歌、粵劇選段、舞龍/舞獅等表演,亦有葉問詠春、海陸豐/鶴佬水上人傳統婚嫁儀式中的陸上扒龍舟及舞貔貅等互動攤位供市民參與。
「香港非遺月2025」活動網站:
https://www.icho.hk/tc/web/icho/hk_ich_month_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