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教署愛心義工訓練待領養毛孩 讓牠們找到主人 從此不再過着流浪生活
發佈時間:07:00 2024-11-01
守護毛孩,讓牠們找到主人,從此不再過着流浪的生活。懲教署警衛犬隊成員對狗隻的熱愛,不只在工作中體現,他們成立「愛羣義工團警衛犬隊分隊」,運用專業知識,公餘時訓練待領養流浪犬隻基本社交禮儀,及簡單服從指令,增加牠們獲領養的機會,至今已訓練十多隻「浪浪」,當中5隻成功獲領養。有警衛犬隊義工指,隊員「放假寧願唔出去玩,都想做義工」,令活動不時超額報名,故未來計劃擴大義工服務規模,與更多動物機構及社福機構合作,讓經訓練的幼犬改善長者及病童的情緒,進一步做到「以生命改變生命」。
提升被領養機會
懲教署愛羣義工團轄下的警衛犬隊分隊約一年前成立,現有18名義工,他們每月恒常前往香港拯救貓狗協會兩次,協助訓練幼犬。《星島頭條》記者到協會位於錦田的中心採訪義工團活動,當日愛羣義工團警衛犬隊分隊透過「一對一」模式,教授一同來到中心的大欖女懲教所分隊及塘福懲教所分隊成員訓練幼犬。
愛羣義工團警衛犬隊分隊義工徐文龍參與義務工作二十年,他表示,懲教署警衛犬隊隊員接受過獸醫助護、急救課程等與犬隻相關的培訓,可透過義工活動回饋社會,提升動物機構的服務水平。他稱,許多領養者傾向選擇「較乖」的狗隻帶回家,故義工隊教授待領養狗隻社交禮儀,讓牠們學會與人類及其他狗隻相處,並接收簡單指令,提升被領養機會。
認同「領養代替購買」
徐文龍續指,訓練警衛犬與幼犬技巧不同,前者工作上需進行撲咬逮捕,危險性較高,著重服從性;而2個月至7個月大的小狗沒有攻擊性,則多以「正向訓練」模式,透過食物或玩具,誘導牠們學會根據人類指令,自願做出原本會做的動作,如坐下、站著、停留等。
談及深刻經歷,徐文龍憶述首批受訓狗隻中,有兩隻初時很怕狗繩,亦特別「為食」,但經兩個月訓練,牠們不但學會「比手」、「翻筋斗」等多項動作,更主動上狗繩,最終成功被領養。他笑言,每次訓練狗隻後,都對牠們說「下次不要再見」,希望下次來到收容所時,獲悉狗隻已獲領養,有了新家庭。
熱愛狗隻至想每天相見
受訪期間,徐文龍透露,在懲教署警衛犬隊隊員中,熱愛狗隻至想每天都想與狗隻相處的程度很常見,「放假期間,他們有時寧願不出去玩,都想來這裡做義工,甚至可能在其他動物機構做義工。」而他從小至今也領養過8隻狗,認同「領養代替購買」,故希望讓更多人明白,只要受過專業訓練,流浪狗都有「乖」的一面。
被問到狗隻有何特質,令牠們如此受人寵愛?他稱,狗除了忠心,思想也很簡單,「人可以有很多朋友,可以有很多活動,但你身邊的狗只有你,你給牠多少東西,牠就全部付出給你。」
香港拯救貓狗協會義工葉佩玲表示,這次是首次與政府機構義工隊合作,形容愛羣義工團成員均受過專業訓練,行動效率和合作性很強。她指,機構人手及規模有限,亦非每個義工都有專業知識懂得訓練狗隻,愛羣義工團警衛犬分隊來到後,教授義工放狗技巧、急救知識、機構管理等技巧和心得,令協會人員獲益良多。
59支分隊超過6000名成員
懲教署人員工作繁忙,上班的位置往往是偏遠的懲教院所,更需通宵輪班工作,但沒有撲熄他們火熱的愛心,願意為社會奉上關懷,就好像由他們組成的愛羣義工團,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義務工作,關心和服務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回饋社會,促進社會和諧共融,義工團迄今有59支分隊,合共有超過6000名職員,包括已退休職員及家屬團員,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服務。
懲教署一直鼓勵人員建立健康及均衡的生活模式,亦通過愛羣義工團推動和組織職員、退休人員及其家屬,亦加強職員對部門的認同及歸屬感,以團結及激勵員工士氣。
除此之外,懲教署愛羣義工團與多個機構合辦及支援各社區服務和活動,並積極統籌各懲教院所分隊及體育隊伍分隊,參與例如探訪及派發物資予有需要長者和基層家庭、為青少年及有特殊需要之人士提供運動訓練、為青少年作生命教育、協助慈善團體處理食材及製作膳食餐盒、在惡劣天氣後到受影響地區進行善後清理工作,以及支援各類慈善及義工活動的人流管理和場務工作等。
連續九年頒發「同心展關懷」標誌
資料顯示,愛羣義工團由2015年至2024年,連續九年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頒發「同心展關懷」標誌;另外又獲得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義務工作發展局所頒發香港義工獎2023 — 企業及非商業機構(義工時數)銀獎,以表揚愛羣義工團於2022年參與的義工活動總時數,高達逾5000小時,可謂實至名歸。
記者 蕭博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