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興趣變成抱負 心理學家學習手語 關注聾人精神健康

更新時間:10:30 2024-02-08 HKT
發佈時間:10:30 2024-02-08 HKT

香港紅十字會自2007年起舉辦「香港人道年獎」,倡導人道精神,以表揚在社會上以實際行動充分體現人道精神的人士,其中「香港人道新力量」獎項更旨在嘉許年輕人對人道工作的付出及貢獻。臨床心理學家朱憫謙(阿謙)以手語傳譯關注聾人心理健康、為聾人爭取權益,成為「香港人道新力量2023」得獎者。

從臨床心理到接觸手語 由興趣變成抱負

阿謙對得獎感到非常榮幸,感謝香港紅十字會及評審對聾人精神健康議題的關注,她表示對於今次獲獎相當鼓舞,認為「輕觸我心」團隊功不可沒,也是一眾大大小小機構共同努力的成果。阿謙認為:「聾人精神健康不止於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範疇也同樣重要,今次獲獎令我與團隊更確信一直以來的理念。」

阿謙於求學時期,因為機緣巧合接觸手語而產生興趣。她認為:「手語非常神奇,能夠將句子由音調轉化成視覺,更會以動作去將感情和訊息一一呈現。」於課程中,認識了身為聾人的老師及朋友,傾談之間就了解到他們在生活上是被社會忽略的一群,慢慢就萌生了關注聾人情緒健康的念頭,並分別完成手語翻譯專業文憑及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希望結合臨床心理及手語,為聾人精神健康出一分力。

 

朱憫謙希望透過臨床心理學結合手語讓聾人情緒健康備受關注,不再只是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人。
朱憫謙希望透過臨床心理學結合手語讓聾人情緒健康備受關注,不再只是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人。

專業術語難以傳譯 靠不斷學習提升準確度

聾人未能我口講我心,有時需要手語傳譯員協助方能與第三方溝通。阿謙認為手語傳譯其中一大難題就是一些專業術語例如醫療、法律、投資以及教育等範疇對傳譯員具有無比挑戰性,因此她需要不斷學習及向他人請教,才能以手語表達準確意思,和翻譯一個又一個新詞彙。另一難處就是傳譯期間所接收的情緒,阿謙表示:「有時收到健聽人對聾人講出一些較難聽的說話,因為手語傳譯就像演戲,要透過動作將講者的情緒完全表達,因此要將這種負面情緒複製再向聾人傳譯,過程相當困難。」

 

阿謙表示作為手語傳譯員,要好好拿捏角色以及與聾人妥善溝通,不能自行加入自己的情緒。
阿謙表示作為手語傳譯員,要好好拿捏角色以及與聾人妥善溝通,不能自行加入自己的情緒。

除此之外,阿謙表示與心理學家溝通也是手語傳譯的一大挑戰,因為過程需要不斷溝通,而有些對答亦相對抽象,因應手語的特性,有時要將原本開放式的問題變成狹窄的提問,因此需要格外留意聾人的表情以及心理變化,方可表達最準確的資訊給對方。

建立學習平台關注聾人心理健康

阿謙表示聾人一直面對著不公平對待甚至歧視,同時間是被社會剝削及忽略的一群。認為有時健聽人士會將一些想法加諸聾人身上,但卻適得其反,未能有效幫助聾人,因此希望手語傳譯能夠更普及,為聾人提供更高度的支援。阿謙表示科技能夠提供一定的支援性,例如視像、語音轉文字軟件及圖像等等,種種方法都可加強健聽人與聾人的溝通,從而發揮聾人的個人能力,令他們於不同範疇發揮所長及表達想法,讓大眾有更多機會去了解,建構互相尊重的環境。

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機會,就算殘疾人都不例外。阿謙組織「聾人學堂」旨在讓聾人於不同範疇學習新知識,從而發掘自己所長,「聾人學堂」會舉辦不同的工作坊,以及線上線下講座等等,而活動中會有足夠的手語傳譯支援,讓聾人能夠完整感受所學習的知識,繼而於這些範疇進一步發展,發揮所長,建立自信及社交生活。而「輕觸我心」則主力負責個人輔導及小組治療的服務,讓心理學專家與聾人進行溝通,疫情期間更配備了透明口罩,讓聾人除了手語傳譯員和語音轉換字幕支援外亦能透過讀唇接收訊息,令整個過程更加完善,進一步支援聾人精神健康。阿謙認為現時是一個初步體驗,希望經過與心理學家溝通後,會有一個更改良的方法。

社會進步需要良好溝通,阿謙認為:「推動聾人精神健康以及手語是相輔相成的,假如手語發展能夠更蓬勃,聾人便能更加融入社會,不再被邊緣化,不再孤獨和自卑。」與此同時,社會政策支持亦是一大因素,阿謙表示當有更多資源去支援聾人時,他們的精神健康變好,就可以鞏固社群的凝聚力,然後便可進一步建立個人能力以及自信。

 

阿謙希望手語能夠發展能夠更加蓬勃,讓更多聾人能夠受惠。
阿謙希望手語能夠發展能夠更加蓬勃,讓更多聾人能夠受惠。

在手語傳譯及心理支援方面,阿謙與「輕觸我心」團隊會繼續努力透過研究去提升手語傳譯及心理治療質素,以及向社會推廣,進一步減少社會對聾人社群的誤解,提升聾人的自我認同及精神健康,建立共融社會。

(關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