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至尊神化身AI講經佈道 信眾與聊天機械人「談心」成新常態

更新時間:15:58 2025-10-19 HKT
發佈時間:15:58 2025-10-19 HKT

人工智能(AI)正重塑宗教實踐的邊界,印度信眾開始透過AI聊天機械人獲取靈性指引,此現象同時引發對宗教權威轉移與技術風險的深刻反思。

尋求歸屬的新方式

BBC昨天(18日)報道,25歲印度學生米爾(Vijay Meel)因考試失利向GitaGPT求助,這個以印度聖典《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至尊神之讚歌)為基礎的AI系統回應:「專注你的行動,而非憂慮結果」,使他重獲力量。

與其他聊天機械人不同的是,GitaGPT會告訴信徒,他們正在與「神」交流。

相關新聞:迪士尼公主變調情對象?Meta聊天機械人遭爆與未成年進行「情色對話」

AI聊天機械人GitaGPT。
AI聊天機械人GitaGPT。
宗教類AI聊天機械人。
宗教類AI聊天機械人。
AI聊天機械人GitaGPT。
AI聊天機械人GitaGPT。

「這並非我不知曉的箴言,但在那一刻,我需要有人對我重申它,」米爾說。「這種反思幫助我重整思維,並重新開始準備。」自此,GitaGPT成了他每星期聊天一兩次、朋友般的存在。

美國衛斯理學院人類學家沃爾特斯(Holly Walters)指出,當社區、長者、寺廟的連結逐漸薄弱,與AI的對話成為尋求歸屬的新方式,AI滲入宗教已然發生。

宗教類AI應用近年快速擴展:2023年「Text With Jesus」讓用戶與聖經人物AI互動,基於《可蘭經》的「QuranGPT」因流量過載上線即癱瘓,更有前谷歌工程師創立以AI為崇拜核心的「未來之道」(Way of the Future)教會。

相關新聞:AI聊天|谷歌OpenAI等7巨頭遭查 涉向青少年提供吸毒自殺建議

技術風險日益顯現

但技術風險亦日益顯現:GitaGPT曾引用克里希納神諭稱「為保護達摩而殺人具正當性」,引發社交媒體批評浪潮;美國天主教組織的聊天機械人「賈斯汀神父」更錯誤宣稱可用運動飲料施行洗禮,最終被迫「免去聖職」。

牛津大學神學倫理學研究員德雷克(Lyndon Drake)牧師強調,數字工具通常帶有中立的外表,給用戶一種他們正在接收清晰、無偏見信息的錯誤印象,實則反映開發者觀點與訓練數據的偏見。

在印度等數字鴻溝顯著的國家,此類風險更為嚴峻。沃爾特斯警告,當技術素養有限的信眾將AI輸出視為「神諭」,可能喪失質疑能力,使偏見與錯誤信息透過科技權威放大,對信仰實踐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