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議院否決臨時撥款案 聯邦政府停擺成定局 一文看清災難性影響
發佈時間:10:09 2025-10-01 HKT

美國聯邦政府再度逼近停擺邊緣。參議院於9月30日針對2026財政年度臨時撥款案進行表決,最終以55票贊成、45票反對,未能跨過60票的門檻。若在午夜前無法通過預算案,政府將從10月1日開始關閉大批「非必要」業務,成為自1981年以來第16次政府停擺。
此次爭議焦點集中在醫療補助議題。民主黨堅持將《平價醫療法》(俗稱奧巴馬健保)的補助延長納入預算案,以避免年底到期後導致2400萬人健保費暴增,對佛州、德州等州影響尤為嚴重。然而,共和黨則主張應將健保補助與預算分開處理,避免預算案被「綁架」。

參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批評,共和黨拒絕支持法案,等同無視美國面臨的醫療危機;共和黨領袖圖恩(John Thune)則反指民主黨藉機討好選民,為2026年期中選舉鋪路。
近80萬人可能被迫無薪工作
若停擺成真,將有約75萬名聯邦雇員被迫無薪休假,包括科研機構、客服中心、小企業管理局等「非必要」機構將全面關閉。航空業警告航班可能延誤,勞工部也將無法發布每月就業報告,對經濟及商業信心造成干擾。
軍人、執法人員與邊境安全人員等「必要崗位」仍須照常上班,但在國會僵局未解前將無法領取薪水。
環保署亦將暫停部分污染清理計畫,司法部和社會安全局等部門則提前向員工發出通知,罕見地將責任歸咎於民主黨,打破過往政府部門保持中立的傳統。
特朗普揚言藉停擺清洗民主黨勢力
總統特朗普更在表決前夕於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放話,稱政府「很有可能」停擺,並威脅將利用此機會進行「不可逆轉的裁員」行動,削減他口中「民主黨人偏好的項目與人員」。
特朗普直言:「我們會裁掉很多人,他們都是民主黨人。我們不希望政府停擺,但如果發生,也可能是一種清理的機會。」
他甚至點名民主黨推動的「開放邊境政策」與跨性別參與女子運動等議題,認為應在預算中被「一併剷除」。
據報道,本周已有超過15萬名聯邦員工主動離職,創下近80年來最大規模的公務人員流失潮,顯示政府內部士氣正遭受嚴重打擊。

預算僵局常態化 政治對立恐無解
目前卡關的預算總額達1.7兆美元,佔全年預算約四分之一,涵蓋政府營運基本開支,其餘資金則多流向醫療、退休金與國債利息。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資料,美國政府上一次關門發生於2018至2019年特朗普任內,長達35天,創歷史最久紀錄,並造成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自1981年以來,美國已發生15次政府關門事件,多數僅持續數日,但隨著兩黨政治對立愈發嚴重,停擺風險正逐漸成為「新常態」,未來政府營運穩定性恐持續受考驗。

政府停擺會造成哪些衝擊?
國會如果不通過支出法案,不會使所有政府部門關門,預期邊境保護、住院醫療、執法和空中交通管制部門在關閉期間將持續運作。
此外,社會安全制度(Social Security)及醫療補助的支票仍會發放,但資格驗證和卡片核發可能停擺。
一般來說,在政府停擺期間,必要工作人員照常工作,其中有些人暫時無薪,「非必要」人員則放無薪假,事後通常可追溯領薪。
這代表食品援助計畫、聯邦資助的學前教育、學生貸款發放、國家公園的運作等服務預計將被削減或關閉。如果僵局持續,無薪員工停止出勤,交通運輸也可能延誤。
整體而言,這次關門規模可能超過2018年底的案例。當時國會已通過部分撥款,但如今約40%的聯邦員工(逾80萬人)可能被迫休假。
對經濟影響多大?
這取決於政府停擺的時間以及範圍。過去,停擺造成的干擾往往是暫時的,任何損失大多會在停擺結束後的幾個月內獲彌補。
分析師估計,這次停擺每持續一周,經濟成長率可能會下降約0.1至0.2個百分點,多數能在事後彌補。不過,這次停擺在某些方面仍可能有所不同。
首先,特朗普不僅揚言將裁員而不只是強制休假,影響可能更持久。這場僵局衝擊本已受關稅與人工智慧等因素影響的經濟,官方關鍵數據可能會延後發布,料添不確定性。
美國政府之前停擺過嗎?
在過去的50年,美國政府停擺相當常見。特朗普第一任期曾發生過3次停擺,包括史上最長的一次,長達36天,於2019年1月落幕,起因是對美墨邊境圍牆經費的爭議。
美國國會預算處(CBO)估計,那次使經濟產出減少約110億美元,其中30億美元從未追回。共和黨前總統列根在1980年代的任內,也經歷過8次政府關門,但規模較小且時間短暫。
因預算問題而導致政府停擺幾乎是美國政壇獨有的現象。在美國體制下,不同政府部門必須達成共識,撥款法案才能正式立法。
而在多數國家,預算投票等同對政府本身的信任投票。但美國的三權分立與分裂特性,使情況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