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官疾病或是失智症先兆 研究揭可早15年預知
發佈時間:06:09 2025-09-02 HKT

阿茲海默症與帕金遜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長期以來被視為與大腦老化密切相關,但最新美國研究卻顯示,「預警」或許早已寫在我們的腸道之中,而且可以最早在15年前已預測出來,從而作出防範和治療。
腸道疾病與失智症密切相關
該研究由美國「阿茲海默症與相關失智症中心」(Center for Alzheimer’s and Related Dementias)主導,檢視155項與腸道與代謝疾病相關的診斷紀錄後,發現腸道疾病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顛覆了傳統將病源鎖定於大腦的醫學觀點。
研究結果指出,患有腸躁症(IBS)、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胃酸逆流或糖尿病者,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明顯提高。對帕金遜症而言,則與腸躁症、胰島素調節異常(如糖尿病)及維生素B缺乏等因素呈現高度關聯。帕金遜基金會指出,便秘更是該病最早期、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影響高達七成患者。
研究強調,這些來自腸道與代謝系統的「生物標記」,可作為診斷前長達15年的預測工具,不僅有助病患延緩病程,亦可協助醫療資源提前部署。
科學界對「腸腦軸」(gut-brain axis)這一概念的重視日益提升,指的是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透過神經、免疫與荷爾蒙機制進行雙向溝通。腸道微生物組與發炎反應,被認為能夠影響腦部健康與神經傳導,進而可能成為影響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全球人口老化 失智症持續上升
儘管該研究指出腸道症狀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潛在關聯,但研究團隊亦強調,目前的預測能力仍受限於其他變數,如基因、環境與生活方式影響。因此,民眾仍應著重維持良好的腸道健康,包括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攝取均衡營養與益生菌、避免過度壓力與過度使用抗生素等。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人數不斷增加,估計目前全球已有超過4億人受到神經退化性疾病影響。醫學界普遍認為,未來防治失智症的關鍵不僅在於藥物,更在於「提早察覺」、「提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