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建築規劃與物管 全方位提升長者生活|謝偉銓

更新時間:11:01 2025-08-18 HKT
發佈時間:11:01 2025-08-18 HKT

特區政府近年已推出多項措施,鼓勵港人生育和吸引海內外的年輕人才來港,但短中期仍難以扭轉人口老齡化趨勢。根據最新統計,去年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率已升至23.9%,即是接近每4個市民便有1個是長者,預計10至20年後更會增至每3人便有1位長者。立法會大會在暑假休會前,一連兩個星期辯論了有關如何應對人口老化的議題,筆者從建築、規劃、物業及資產管理等角度發表了一些意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就「構建長者友善生活環境」,早於2012年筆者首次當選立法會議員,已促請政府盡早採取措施,應對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帶來的種種挑戰。筆者其後聯同多位來自建築、測量、規劃、安老及創科等界別的專業人士成立「長者適切居所及相關配套研究工作小組」,在2016年發表報告提出了8點建議,包括提供誘因鼓勵發展商興建更多長者適切居所;檢視相關的規劃標準、地契條款和建築法規;在住宅室內設計與公共空間建築,引入多種長者友善設計和配套設施等。

去年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率已升至23.9%,即是每4個市民便有1個是長者。
去年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率已升至23.9%,即是每4個市民便有1個是長者。

長者友善設計分階段實施

然而,由於報告內容涉及多個政策局與十多個部門的工作,難以訂定牽頭統籌的單位,加上相關問題當年相對沒有那麼逼切,建議遲遲未獲當局積極跟進。期間香港的長者人口不斷增多,他們面對的生活難、出行難問題亦越趨嚴峻。

筆者樂見今屆政府勇於面對問題,先後在公營房屋引入《幸福設計指引》、推出有利長者生活和長幼共融的樓宇設計、增撥資源推動樂齡科技及長者終身學習、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等等。相關長者友善設計指引現已分階段實施,雖然比筆者當年建議延遲近10年才落實,但總算踏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增加照顧及支援服務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政府在兩大方面仍須加強工作。首先,單位內部與樓宇公用地方的設計,只是長者生活環境的其中一部分,要真正滿足長者的社交活動和出行需要,提升其生活質素與幸福感,在單位及樓宇之外,例如街道設施、公共交通、公園等公共休憩空間,不同類型的政府設施和服務等,都需要做到長者友善及鼓勵長幼共融。

除了城市規劃和樓宇設計等硬件之外,照顧及支援服務等軟件亦同樣重要。人口老化加上少子化與移民,令到獨居長者、雙老家庭,以及長者身兼照顧者的情況越趨普遍。近期多宗涉及該類家庭的倫常慘劇,反映加強相關支援實在刻不容緩。除了依賴社福界、區議員及關愛隊等,政府可進一步善用、重用物業管理服務,透過向專業物管公司及從業員提供適切的資助和培訓,加強支援居家安老的長者和照顧者。

就「關注中產養老需求」議題,香港對何謂「中產」並無官方定義,過去的貧窮線只看收入水平,導致不少退休人士因為沒有恆常收入,而被誤列作貧窮人口,令相關部門及機構難以做到精準扶貧。

加強推廣「退休三寶」

其實不少香港長者都擁有一定資產,包括物業。以往許多長者都希望將物業等資產留給下一代,並寄望子女將來會照顧自己的生活。有關情況近年已出現變化,越來越多長者可能沒有子女,或是有子女但已自置物業及不願與父母同住,亦有部分已移居海外,不會寄望承繼父母的物業。

因此,如何善用長者擁有的物業等資產,轉化成穩定的收入以應付日常開支,鼓勵市民在年輕時及早做好退休後的財務和生活規劃,對於提升長者的晚年生活質素,促進整體消費及發展銀髮經濟,以及減輕政府的社福和醫療開支負擔等,均至為重要。

政府聯同按揭證券公司近年推動的「退休三寶」,包括香港年金計劃、安老按揭計劃、保單逆按計劃,還有「三寶」以外的醫療保險,都有助達致上述目的,促進中產養老。政府和相關業界應繼續加強推廣及優化有關產品,例如考慮提供更多稅務優惠,以提高市民的認知和參與率。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