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瓏陸續交樓 估價不足情況有改善 惟有建期買家仍需補140萬 「變負資產只能接受現實」

更新時間:06:00 2025-05-11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05-11 HKT

元朗錦上路上蓋鐵路盤「柏瓏」第1及2期陸續交樓,項目位處錦田,定價則貼近與元朗站及荃灣西站等周邊住宅,可謂相當進取。然而因樓價調整,影響單位估價不足,大批摸頂購入樓花的買家需另行「抬錢」上會。其中,一名以呎價逾2萬元入市的柏瓏業主向《星島頭條》表示,需額外籌多逾百萬元補足差價,坦言沒有預計樓價會大跌,甚至變成負資產,目前只能接受現實,並寄望日後市況好轉。

柏瓏每呎地價高達6,735元,共分三期發展,2022年發展商先後推售「柏瓏I」及「柏瓏II」,當時第一期首張價單涉168伙,涵蓋1至3房戶型。發展商提供最高16%折扣,折實平均呎價17,608元,折實入場價607萬起。至於柏瓏II於同年5月接力開價,首批折實平均呎價17,898元,較第一期高1.6%。

看好北都概念入市 

在公營機構工作的90後Eric(化名)以逾735萬元,購入柏瓏II一個1房單位,實用面積351方呎,呎價約20,962元,並選擇建築期付款。回想第五波疫情緩和後,樓市出現反彈,Eric在屯門租樓多年,有感市場仍然熾熱,認為上車時機成熟,「我本身在新界西上班,這個樓盤鄰近錦上路站,交通方便『無得輸』,而單位開則又好,一房連露台的設計正合我意。」

柏瓏II首批開價較2021年新地旗下元朗站The YOHO Hub首批均價19,899元低開逾一成,但錦田區原屬低密度環境,一帶缺乏大型商場,生活配套明顯較元朗遜色。不過,Eric指當時主要考慮區內前景,「柏瓏有屯馬綫及未來北環綫的鐵路優勢,加上北部都會區未來發展,覺得好有潛力。」他續指,當時能抽中籤已屬難得,衡量過自己「供得起」,最終決定把握時機入市。

柏瓏樓花期長約2年半,原定在2024年10月及11月落成,後來延期至今年3月,期間因樓價回調,導致單位估價不足。據統計,當時有逾8成買家選擇建築期付款。原本Eric預算承造樓價九成按揭,惟今年2月臨近收樓階段,該單位估價已跌至660萬,較買入價下跌75萬元,坦言從沒想過「跌得咁甘」。

不過,金管局於去年12月作出一次性特別按揭貸款安排,以協助近年在高位以建築期付款辦法買入樓花單位的買家。若單位估價低於成交價,自住買家可以不經按保,向銀行申請最高八成按揭。最終,Eric要額外籌多140萬元補足差價完成交易,按揭年期20年,目前每月供款約3萬元, 「原本只打算付一成首期,所以抬錢上會時不多不少都有點壓力,要將資金從原本的投資中轉出來,但既然已經購入單位,即使變成負資產都只能接受現實,何況我是自住,影響不算太大。

相關新聞:金管局推樓花按揭特別安排 放寬最高按揭成數至八成 業界:新盤估價不足有救

Eric月底才正式收樓,被問到會後否後悔摸頂入市,他苦笑道這個價錢現時「大把選擇」,可以買市區半新盤或YOHO 2房單位,「相信好多人會笑我傻,但我並沒有水晶球,可以預測到樓市走勢。」對於樓市前景,他仍保持樂觀,並寄望日後市況好轉,「香港新盤供應的確很多,但美國將來減息,應該會對樓市有正面影響。」

中原按揭王美鳳:上會情況已有改善

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表示,據其了解大部份柏瓏買家選擇建築期付款,但由於項目延期5個月交樓,買家可有多一點時間準備資金;而在去年底至今年第1季時準備上會時,單位估價跌幅已由去年8月份約15%收窄至5% ,加上金管局推出的一次性樓花按揭特別安排,可即時幫助這批買家,因此上會困難情況已有所改善。

應對負資產方面,王美鳳指,供樓人士首重保持按時供款,提防斷供至為重要,故此用家入市前宜先評估自己可持續供款的能力及穩定性,並預留不少於6至9個月供樓儲備資金以應付萬一突變財政狀況,以提高按揭供款防守力;而籌劃置業預算時,每月總供款佔入息比率以不高於40%較為理想。

1個月HIBOR再創兩年半低

香港樓價自2003年後反覆向上,至2021年創歷史高低後轉勢向下,至今回落近3成,隨之而來的負資產宗數急增。根據政府公佈數字,截至3月本港負資產宗數增至40,741宗,按季增加逾6.1%,創2003年底沙士後以來最高。

不過,銀行公會公布與供樓相關的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HIBOR)截至周五(9日)跌穿2厘水平,報1.93655厘,創2022年9月以來逾兩年半低。以H按息率「H+1.3厘」計,即按息約3.23厘,已低於普遍H按的鎖息上限(P-2)3.25厘,供樓人士可望受惠。若以500萬元貸款額、年期30年、按息3.23厘計,業主每個月供款為21,706元,較以往封頂息(3.5厘)計約22,452元,每月可慳息746元。

拆息急速回落,令業主鬆一口氣。金管局預期,港元資金供求及整體流動性等因素,會繼續影響港元拆息,特別是較短期限的息率。當局再度呼籲市民在作出置業、投資或借貸決定時,應小心考慮及管理風險。

相關新聞:1個月HIBOR低見1.93厘 拆息急跌後料反彈 港美息差擴闊 「資金重新流出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