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盛事旺丁可谷吸財能力 數據量化回報 改善營運配套
發佈時間:06:00 2025-11-16 HKT
本屆政府大力推動盛事經濟,成為香港發展新動力,自今年3月以來,啟德體育園已成為落實盛事經濟的核心平台。僅4場Coldplay演唱會便吸引約20萬觀眾入場,預計帶來的經濟效益達10億元;啟德零售館在7月銷售額較開幕初期升20%,周邊食肆營業額亦多30%,顯示香港積極推動盛事經濟奏效。當局更預期今年盛事活動可吸引230萬旅客,帶來高達81億元消費,以及約46億元經濟增加值。有專家建議,政府應利用數據量化投入資源的實際回報、改善活動營運及配套,將盛事所帶來的「人氣」轉化為真金白銀的「財氣」,成為香港經濟增長新動力。記者 關紀紅

啟德體育園自3月啟用以來,已舉辦超過30場本地及國際體育盛事,累計吸引700萬人次到訪,單是主場館入場觀眾已逾100萬人次;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入場人次更突破11萬,較舊場地多15%。本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前報告更指出,「經濟貢獻」方面,香港文體旅業增加價值連續兩年居首,按年增長13%,而隨着啟德體育園落成,香港發展盛事經濟將更具優勢。
德勤中國香港消費市場業務主管合夥人鄭煥然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他曾多次參與啟德盛事活動,認為啟德體育園確是舉辦大型活動理想場所。他說:「啟德場館是少數配備空調、可舒適觀賞賽事的體育館,而且相較於旺角大球場,其遠離民居區位優勢更為明顯。」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亦指出,相較於紅館及香港大球場等傳統場地,啟德體育園優勢在於周邊商圈規劃完善。除了觀賞比賽或演出,旅客還可在附近購物場所及臨時攤位消費,提升整體體驗。他特別提到,啟德體育園坐擁海景,在繁華都市中實屬難得。
而今年《施政報告》重申,政府將持續推動「盛事+旅遊」策略,並促進文化、體育與旅遊協同發展,為經濟注入新動力。鄭煥然表示,雖然啟德的盛事活動對本港整體GDP直接貢獻可能有限,但這些活動釋放出香港經濟復甦的積極信號。他預期,隨着BLACKPINK演唱會等更多大型活動在啟德舉行,明年本港零售及餐飲業表現有望優於今年。
周邊商圈生意受帶動
水志偉則指出,儘管目前缺乏直接數據反映盛事活動對本地生產總值貢獻,但活動期間啟德體育園周邊商圈營業額明顯上升,如啟德零售館7月零售銷售額較3月增長超過20%,出租率達9成;約30%至40%周邊食肆在活動期間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帶動額外收入,其中宋皇臺一帶食肆生意額更錄20%至30%增長,反映盛事活動對本港經濟提振作用顯著。然而水志偉指,香港目前缺乏官方統一機構統計盛事經濟效益,難以客觀評估投入與回報比例。他建議政府設立內部數據統計師職位,量化乘數效應,為政策制訂提供依據。
據政府統計,今年上半年盛事活動共吸引約84萬旅客參與,帶來約33億元消費額及約18億元經濟增加值。當局預期,2025年全年盛事將吸引約230萬旅客,帶來約81億元消費額,經濟增加值預計46億元。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早前表示,對達到全年4900萬訪港旅客人次目標充滿信心。

非活動可降場租提升使用率
被問及如何進一步將「人氣」轉化為「財氣」,做到丁財兩旺,水志偉建議推出城市套票,結合住宿與體驗式活動,延長旅客停留時間;同時可協同舉辦多項大型活動,如會議展覽、體育賽事及文藝演出,吸引國際旅客參與多項活動。
此外,水志偉又提議多舉辦國際青年賽事,因賽程較長可吸引運動員親友隨行,進一步帶動旅遊消費。有數據顯示,香港過夜客整體消費平均5400元,內地客消費約5000元出頭,會展旅客則超過7000元。
鄭煥然直言,啟德體育園在非活動期間人流冷清,建議通過降低場租、引入多元文娛活動如嘉年華和社區藝術節等方式,提高場地使用率維持人流。他還指出,年輕一代偏好透過社交媒體獲取資訊,相關部門應加強利用社交平台宣傳盛事活動及推廣旅遊景點,以擴大影響力。
相關文章:盛事經濟建功 票務平台半年業績 追平2024全年 望拓東南亞市場
本港部分盛事經濟數據
| 項目 | 具體 |
| 啟德體育園逾30場本地及國際體育盛事 | 已錄700萬人次到訪 |
| 啟德體育園附近食肆的生意 | 活動期間錄得20%至30%增長 |
| 今年上半年盛事活動 | 約84萬旅客參與,帶來約33億元消費額及約18億元經濟增加值 |
| 今年全年盛事活動 | 預計將吸引約230萬旅客,帶來約81億元消費額及約46億元經濟增加值 |
啟德體育園即將舉行盛事
| 時間 | 活動 |
| 2025年11月 | 2025年全國運動會(香港賽區) |
| 2025年11月 | 香港馬拉松2025:「時尚x運動」障礙賽時尚活動 |
| 2025年11月 | 2025 MAMA AWARDS Presented by Visa |
| 2025年12月 | 韓團TWICE香港演唱會 |
| 2025年12月 | 韓國人氣男團ZEROBASEONE香港演唱會 |
| 2025年12月 | 周深2025巡迴演唱會-香港站 |
| 2026年1月 | 國際女子天團BLACKPINK世界巡迴演唱會-香港站 |
| 2026年1月 | 2026年國泰/滙豐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 |
資料來源:啟德體育園官方網站

旅客「高消費」不再須出招延停留時間
在港府積極推動文化、體育與旅遊協同發展背景下,旅遊業正被賦予帶動經濟增長的新使命。今年《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生態+旅遊」及特色地方主題深度遊等多項策略,致力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遊產品與項目。然而,隨着旅遊模式轉型,如何在開發過程中平衡生態保護、適應新型旅遊趨勢,已成為香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關鍵課題。有旅遊業界人士指出,香港必須從過去依賴「高消費購物」的模式中轉型,轉向提升旅客到訪頻率與延長停留時間,並通過精細化管理人流的措施,實現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

據旅發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香港入境旅客超過3647萬人次,按年增加11.9%。其中內地旅客約2799萬人次,按年增加10.9%,佔比高達77%。然而,疫情過後,內地旅客的旅遊行為出現明顯變化,「窮遊」與「特種兵式旅遊」,以高強度、低消費方式快速遊覽多個景點迅速興起。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相關旅遊攻略隨處可見。東瀛遊主席禤國全指出,過去內地旅客以首次訪港者為主,消費能力較高,熱衷於購物;而如今超過9成內地旅客選擇自由行,大眾旅遊成為主流。他強調,業界或應重新思考發展方向,從追求「高消費旅客」轉向吸引旅客反覆到訪並延長其停留時間。另外,據文體旅局數據顯示,內地旅客的人均消費額從2023年的6500元,下降至2024年的5000元,平均逗留時間也由3.5晚縮短至3.2晚。
政府可發掘潛在特色景點
談及香港旅遊的轉型路徑,禤國全認為,香港作為前殖民地,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融合,與內地城市有鮮明對比。此外,紅樹林、地質公園等自然景觀同樣是香港的寶貴資源,他建議政府可扮演主導角色,負責發掘香港各區潛在特色景點,吸引更多旅客來港,並同時協調資源完善配套設施,包括清晰的指示系統、便捷的交通接駁以及充足的公共洗手間等,以提高旅客體驗。他特別強調,不應以「窮遊」標籤化部分旅客,否則可能導致服務品質參差,影響旅客體驗。
一項由國際青年商會中國香港總會進行的調查顯示,有41.3%受訪旅客對生態觀光感興趣,其次為歷史古蹟(18.1%)和藝術文化(15.6%),反映旅客的旅遊取向已由傳統的「食、買、玩」轉向以生態旅遊為主導。然而,旅遊開發若未加妥善管理,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研究機構Orientis首席經濟師徐家健建議,在公共地方,政府或可加派人手進行清理與維護,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若人手不足以應對,當局則可考慮限制入場人數措施,以避免景點承載能力過高,破壞生態環境,具體方式包括實施預約或抽籤制度,控制每日入場人數;或設立收費機制(如門票),此舉一方面能透過價格調節需求(部分不願付費的旅客會卻步),另一方面門票收入可直接用於景區的保育與管理,提升遊覽品質,形成良性循環。
香港特種兵一日遊玩路線
資料來源:小紅書 |
藝術品交易旺穩居亞洲龍頭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打造為「全球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建設大型藝術品倉儲及配套設施,並就藝術品交易的稅務、融資及人才培育等範疇展開深入研究,反映政府發展藝術品交易樞紐的決心。據商業洞察機構MDRi發布的《2025中國藝術市場報告》,香港已成為全球當代藝術品拍賣第三大市場,僅次於紐約和倫敦。去年當代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達4.76億元,穩居亞洲市場領先位置。業界人士指出,當局的策略可與家族辦公室戰略及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CIES)產生協同效應,成為推動本港經濟發展另一路奇兵。
專家倡稅務優惠涵蓋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3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的貿易總額約1055億元,佔整體貿易總額的1.2%,反映藝術品交易已在香港經濟中佔一席之地。
安永金融服務香港稅務合夥人林俊銘認為,香港有3大優勢足以支持其成為全球高端藝術品樞紐。首先香港作為國際資產與財富管理中心,匯聚眾多高淨值人士及家族辦公室,對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需求旺盛;其次,香港已是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第三,在國家戰略中,香港被定位為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享有區位與制度優勢。林俊銘相信,發展高端藝術品交易不僅能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可帶動包括展覽、畫廊等藝術生態圈發展。
林俊銘亦建議,認為政府可考慮改良現行家族辦公室稅務優惠措施,將適用範圍擴至藝術品,如紅酒與各類收藏品,從而強化家族辦公室與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之間協同效應,促進文化藝術領域發展。他又引述安永報告預測,未來20至25年內,全球將有高達80萬億美元財富(包括藝術品)傳承至下一代;香港若能成功打造成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將成為支持富裕家族實現財富轉移與傳承重要平台。

相關文章:嬰兒經濟|港生育率回升 坐月服務需求殷切 月子中心湧現 高端收費數十萬
寵物經濟|餐廳禁狗令鬆綁 港寵物產業增長料達40% 業界籲完善發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