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進入九龍東 的士業的最後防線?|梁偉聰

更新時間:17:26 2025-10-31 HKT
發佈時間:17:26 2025-10-31 HKT

百度旗下自動駕駛品牌「蘿蔔快跑」近日獲准在九龍東展開路面測試,繼機場、東涌及香港島南區之後,首次進入市區範圍,標誌着自動駕駛技術在本港應用邁向新階段。

可以預見,此舉將再次引發的士業界的強烈反彈,成為傳統運輸行業與創新科技之間矛盾升溫的新戰場。

自動駕駛是世界趨勢,的士業界的抗爭路線也將從「反白牌」轉向「反無人駕駛」。但從的士牌價走勢就可見,這場戰爭已是輸多贏少。

根據香港的士交易所資料,市區的士牌價由高峰時逾700萬元,一路跌至現時約220萬元,比2024年11月的280萬元再跌逾兩成;新界的士牌價則由205萬元下跌近三成,至145萬元。

要知道,的士牌照最大的特權,是能在任何地點即時接載街客,無需預約,更有專設的士站及禁區通行權。但這些傳統優勢,如今正在被科技逐步取代。

街邊截的士「過時」

手機App已極為普及,就算上了年紀的長輩都懂得出門前「call車」,遊客更傾向用App輸入目的地、付款、甚至評分司機,語言不通也不怕誤會。街邊截的士這個行為,本身已變得「過時」。

若要問一句:香港是否仍需要保留18,100輛的士?這確實值得深思。

統計顯示,的士日均載客量已由2015年的96.6萬人次降至2024年的68.2萬人次,平均每車每日載客量不足四程。

然而意外率卻上升——從2015年的24%升至2023年的29.5%(即每千輛車有295輛發生交通意外)。相反,巴士與小巴的意外率則持續下降,巴士更由39.4%降至28.5%。

宜思考與科技共存

筆者對無人駕駛並無特別偏好,但感覺是「有多一個選擇,好像也不錯」。老實說,香港不少的士司機非常有禮、服務專業,但總有幾個「老鼠屎」影響觀感,這亦是業界無法否認的現實。與其敵視科技,不如思考如何共存:未來的士或可轉型為「半自動駕駛+人手陪乘」的混合形態,成為服務與安全的橋樑。

重點在於,香港的法規一向被批評落後,今次總算緊貼世界步伐。從機場、偏遠地區到啟德市區,短短一年內已開放多區測試。只要沒有嚴重事故,若無人駕駛的意外率低於現時近三成的司機紀錄,對筆者而言已是「合格有餘」。

科技無情,但規律清晰:凡效率高、體驗佳的事物,終將取代落後的服務。無人駕駛未必威脅的士這份工,但一定會改變我們對「出行」兩個字的想像。

梁偉聰-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