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24小時自動執貨 助增營業額逾1.5倍 「擺脫無限培訓員工壓力」

更新時間:06:00 2025-10-31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10-31 HKT

近年不少傳統實體店增設網購服務,部份更全面轉型網店。為應付日趨龐大的電商訂單需求,專注於電商物流解決方案的e+Solutions(ePlus),早於2023年8月引入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s)智能物流機器人,以提升倉庫與物流運作效率,如今更實現全面自動化營運。《星島日報》記者走訪其面積達29,000方呎的大窩口倉庫,現場可見儲存了不少連鎖零售品牌商品,包括時裝、個人護理產品、美妝、食品、酒類、電子產品及生活用品等,而AMR機器人則正將商品有序放置到指定貨架,再沿既定路線移動。

一日可處理近3000個訂單

據了解,ePlus是聯邦航空貨運集團UFL Group於2018年創立的網店物流服務品牌,專門為電商提供貨品儲存、庫存管理、執貨包裝及派送等服務。在引入AMR智能機器人到現在,運作接近兩年時間,UFL總經理張浩賢指營業額提升逾1.5倍,以往一日訂單處理峰值僅300至400個,而剛過去的中秋節期間,「一日可處理2,500至3,000個訂單,都沒有加班」。

張浩賢介紹,公司提供一站式電商物流支援服務,全程包辦入倉、分揀、包裝至派送各環節。當電商平台接獲訂單後,系統會即時同步接收相關資訊,並自動傳輸至AMR系統,而AMR智能物流機器人會依據訂單7的貨品種類及數量,24小時無休自動執貨。

若移動途中遇到障礙物,透過演算法確認自身位置及行駛路線,AMR可自動感應並即時停止移動,待障礙物移除後,便會沿原本規劃路線繼續行駛至目的地。該系統還能透過演算法,根據貨品呎吋推薦合適的貨架上架,確保倉庫空間得到有效運用。

系統可與其他品牌無縫對接

同時,公司搭配自主研發的庫存管理系統(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及智能物流系統,實現資訊實時傳遞、互通與更新,電商企業亦可隨時追蹤庫存及訂單狀態,保障產品快速及準時送達客戶手中。

以日本知名內衣品牌Wacoal為例,公司系統與Wacoal API(應用程式介面)實現無縫對接,當Wacoal官網及其他合作銷售平台收到訂單後,系統會自動生成揀貨指令,並將運單資訊即時傳輸至AMR,由AMR依據訂單貨品種類及數量揀貨;若客戶提出修改訂單需求,包括訂購貨品的種類、呎碼、數量及送貨地址等,系統接收資訊後亦可實時調整。

以往兼職員工多 流動頻繁

張浩賢表示,公司早在2014年便開始涉足電商領域,直至2018年仍沿用傳統人工作業模式處理訂單。在傳統模式下,倉務人員需親自檢視訂單、人手執貨、處理貨物進出數據及編排存貨擺放位置等,如今這些工作已全面實現智能自動化。

他回憶,最初倉庫就像「超級市場」,到處佈滿貨架,每位員工都需手持PDA,接獲訂單後便推着購物車前往不同貨架掃碼揀貨,不僅培訓員工流程繁雜,每人需至少接受兩日培訓,且因兼職員工居多、員工流動頻繁,導致企業面臨「無限培訓」的壓力。隨着訂單量持續增加,人手負荷日益加重,旺季時倉庫最高峰需配備25人,甚至導致倉庫內「根本走不動」。

因此,公司從2019年起積極推動數碼轉型及智能科技應用,並實施倉庫基建升級以支援AMR運作。在2021年6月啟動第一階段AMR應用,引進6部機器人;直至2023年8月進入第二階段應用,現有AMR數量已達30部。

目前AMR系統可提供全面實時數據,包括工作站揀貨狀態、訂單狀態、庫存量變化、AMR電量及儲存空間等,所有數據均統一整合於系統內,較以往大幅提升處理訊息速度,追蹤管理各項物流狀態也更便捷。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人工揀貨的準確率僅能維持在92%左右,如今準確率達99.9%,倉庫物流效率提升2至3倍,整體倉庫運作效率則提升30%至40%,還節省了6名兼職。

採差異化定位 拒打價格戰

隨着跨境電商的迅速崛起,《施政報告》曾提出將香港打造成跨境電商物流配送中心。根據ePlus數據顯示,2024年平均每月總出貨量較2020年增長135%。其中,銷量最高的三大產品類別分別為生活百貨、美容美妝、個人護理及健康產品。

不過,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新挑戰。張浩賢指出,隨着系統對接的平台不斷增多,需要持續更新對接技術;同時,「香港市場面臨價格戰,肯定會帶來一定衝擊」,但他寧可深耕細作,選擇差異化市場定位。他表示,從倉庫儲存的貨品就能看出,沒有「衛生紙、瓶裝水、飲料、薯片」等大眾消費品,而是聚焦中高端市場。儘管市場競爭對手不斷增多,但他認為市場會逐漸分層分類,「我們從來都不能改變市場,只能跟着市場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