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可以入餐廳,但狗糧有冇人管?|梁偉聰

更新時間:18:01 2025-10-15 HKT
發佈時間:18:01 2025-10-15 HKT

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港府解除長達30年的寵物狗入餐廳禁令。這雖是香港「寵物友善政策」的重要一步,但在寵物產品安全方面,香港仍然存在不少漏洞與灰色地帶,甚至在許多寵物用品上,可以說是「冇王管」。

消委會早前測試了30款標明供狗隻使用的玩具樣本,結果顯示全部樣本均檢出重金屬,其中逾九成檢出三價鉻。雖然報告指出在塑化劑、游離甲醛或禁用偶氮染料方面的檢測結果令人滿意,但亦提醒狗主要留意皮膚過敏風險,並呼籲供應商特別注意被狗長時間咀嚼或舔食部件的安全程度——盡量降低有害物質含量,這是基本責任,不是善意提醒。

其實,寵物玩具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水很深」的,是寵物食品與保健品。這些產品直接進入口腔與消化系統,理應有更嚴格的安全標準與監管機制,但現實卻令人擔憂。

消委會在9月抽查了30款貓狗零食樣本,其中2款檢出沙門氏菌,對寵物健康構成威脅。問題產品佔比雖少,但潛在風險巨大,因沙門氏菌不僅可令毛孩生病,還可能透過受污染的糞便或唾液傳染人類,尤其危及抵抗力較弱的小孩及長者。

從施政報告可見,港府對毛孩的重視程度正在提升,卻更突顯一些過往未完善的地方。今時今日,許多市民早已不再將寵物視為動物,而是家庭成員之一。人與毛孩的接觸比十幾年前更密切,從餵食、清潔、玩耍,到定期添購零食、保健品、玩具,幾乎與照顧小孩無異。寵物用品的安全,已直接關乎整個家庭的健康風險。

漁護署在8月提交立法會文件,目標於2026年第二季推出《寵物食品安全、生產與標籤指引》,供製造商、售賣商及寵物主人參考。方向正確,但筆者認為該指引仍屬建議性質,缺乏罰則與執行機制,恐怕對不良商家難以構成足夠阻嚇。若僅靠業界自律與消費者警覺,難以真正保障毛孩安全,更談不上長遠的制度信任。

尤其在網購盛行的時代,寵物主人購買渠道早已不限於本地門市。愈來愈多產品來自海外平台或社交媒體推廣,當中不少標榜「手工製」、「天然無添加」、「獸醫推薦」,但實際成分、來源、製造過程卻無從查證。這些跨境產品未必符合本港或原產地的安全標準,亦可能逃避本地檢測與監管。

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網購平台並無清晰退貨或投訴機制,當產品出現問題時,消費者往往求助無門。若政府未能同步建立跨境電商的寵物產品監管框架,便難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市場風險。

當毛孩已成家庭一員,寵物政策不應只停留在「友善」,而應邁向「安全與負責」的層次。
這才是一個真正進步城市的標誌。

梁偉聰

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