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浠淳「藥倍安心」︱教育環境扭曲?何敬康批過度強調獎項 真正成功包含品德 冀予改過自新機會
發佈時間:11:44 2025-08-28 HKT

【藥倍安心/潘浠淳/潘冬平/聖保羅男女中學】聖保羅男女中學學生、肝癌權威潘冬平之女潘浠淳的參賽作品、人工智能(AI)軟件「藥倍安心」因涉嫌「請槍」引發爭議。選委界立法會議員何敬康多次在社交平台上就事件發表意見,較早前以「哼了幾句音後,聯繫林家謙請他幫忙創作歌曲」為比喻,點評事件。他於今日(28日)再引述一位長輩的教誨,稱「一個人的成功需用30年,甚至40年才能判斷」,認為社會對「成功」的定義狹隘,同時呼籲各界給予年輕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以促進更健康的香港教育生態。
藥倍安心︱何敬康長輩教導:勿因少許成就自滿 真正成功要三、四十年衡量
何敬康回顧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自己即將踏入社會時,一位長輩的教導令他銘記至今,該長輩稱:「一個人既(嘅)成功是要用30年,甚至40年才能判斷,不能以眼前少少成功而認為自己成功,亦不能以眼前失敗而感到氣餒,亦不能以物質和榮譽來判斷是否成功。」他認為,「藥倍安心」事件暴露了社會對「成功」的狹窄定義,過分聚焦於比賽獎項和考試成績,但真正成功理應包括品德修養、社會責任感及創新思維等更重要的價值。
稱事件反映教育生態的結構性問題
何敬康指出,事件反映了香港教育環境中的系統性問題,稱在過度強調競爭與成就的文化氛圍下,學生承受來自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多重壓力,當獎項與榮譽成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教育的真正意義便被扭曲。何敬康強調,這不僅是個人或家長的選擇失誤,更是整個教育生態系統需共同面對的結構性問題。
相關新聞:
肝癌權威醫生潘冬平一家去年遭鄰居入稟指噪音滋擾 今閉門處理和解會議
潘浠淳「藥倍安心」爭議︱潘冬平夫婦發聲明:已自願放棄獎項 批「吹哨人」網絡欺凌
稱每人都會犯錯 呼籲各界以理性、包容的態度審視事件
何敬康表示,16歲是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犯錯,認為「我會,你會,大家都會(犯錯),這是必然規律」。他認為,事件應成為引導年輕人從錯誤中學習的契機,而非一味指責。他認為事件過程中出現的網絡欺凌現象令人擔心,無論是對任何人的人身攻擊和惡意滋擾,都是對社會理性的傷害。他指給予年輕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並非對學術誠信的姑息,而是體現多元社會的寬容與教育的本質,呼籲社會各界以理性、包容的態度審視事件,幫助年輕人在挫折中重新找到方向。
談及「藥倍安心」的初心,何敬康肯定潘浠淳旨在減少醫療事故的目標,認為年輕人願意關注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本身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笑言「我16歲的時候沒有一半這種品質」。然而,他指出實現過程中方法出現偏差,凸顯學術誠信與規範的重要性,強調鼓勵創新與社會參與的同時,必須注重學術規範的教育。
何敬康希望「藥倍安心」事件成為香港教育反思的契機,推動打破對成功的單一化定義。他認為,教育的目標不應僅是培養比賽得獎者,而是要培育具獨立思考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的青少年,又呼籲家長、教師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更適合下一代成長的教育生態圈,促進香港教育走向更健康、多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