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議員「面目模糊」勢出局? 政圈提勿「為換而換」:不見得會好過現任
發佈時間:08:41 2025-08-26 HKT

立法會換屆選舉年底舉行,政圈一直有傳,部分議會新丁表現未如理想、「面目模糊」,加上個別老將退下火線,預料三分一議員將要告別議事堂。不過有政圈中人持另一種觀點,認為要找替代人選並非想像中容易,難確保個個高質,而知名度亦不應是決定去留的標準。
立法會年底換屆 部分新人被指「面目模糊」
選舉改制後的首屆立法會,接近三分二議員是新人,4年過去,部分議員表現亮眼,在某些政策議題突圍而出,但也有不少新人被指「面目模糊」,無甚代表作,這情況在選委界尤為嚴重,成為「換血」重災區。
相關文章:
大棋盤︱受立會新丁表現「激發」 政黨梯隊爭上位 地區「暗箭橫飛」
官場中人:「換甚麼人回來」才是重點
不過有官場中人認為,「換血」並非問題,「換甚麼人回來」才是重點,因培養議政水平、與官員及傳媒建立互信需時,累積政治經驗也非一朝一夕。新丁表現不如預期原因眾多,例如環境制肘,未必是個人議政能力;亦有議員知名度不高,但議會工作跟得足、為業界發聲落力,主流傳媒未必太多報道,「其實有啲做得唔錯,畀到局方幾好建議,唔會只係『say yes』,換咗真係會有啲可惜。始終傳媒鎂光燈就係得咁多,公眾好難識得晒90個人。」
該人分析,倘一下子找30人頂上,效果不見得比現任議員佳,也要兼顧現實上能否有這麼多「能者」,認為毋須「為換而換」,「當然如果真係犯過嚴重錯誤或者明顯能力不足,咁就無得講。」
有資深議員亦指,知名度只是衡量表現的眾多參考標準之一,實際上很多議員不擅應對傳媒,但議會工作勤奮,意見亦有建設性,估計真正表現稱得上「欠佳」者,「可能不多於10人」。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表示,三分一議員被換只是坊間傳聞,每屆議會均有人事更替,但最重要標準不是知名度,因很多議會工作曝光度不高,如法案審議、政策討論等較沉悶而重要的職責,不宜忽略,相信中央和特區政府會比普羅大眾更了解議員表現。
劉兆佳指過去政治鬥爭嚴重,從政面對的個人或家庭代價高,單是「招呼」敵對派系已耗費大量心力,但新時代下更重視議員的實務工作,有才幹者更有機會做官,理應對有能之士吸引力大增,分別只是現時90名議員都是愛國者,少了搶眼球的政治矛盾,議員較難突出自己。
距離選舉提名期展開只有兩個月,暫時未有「綠燈」下,多名議員趁暑假出書及工作報告,介紹過去4年工作,彷似提早宣傳。不同黨派亦正部署出戰人選,據聞有政黨已提交名單供考慮,但相信不會太快有回音,或提名期前一、兩星期才會明朗化。
有政黨中人估計,今屆地區直選會維持「區區有競爭」,每區有3名具競爭力人士爭奪兩個席位,再搭配一、兩名實力稍遜或「志在參與」人士。君子之爭也是選舉主旋律,參選人不得玩抹黑、互相攻擊,選舉論壇恐難擦出火花。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