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高才近半不申續簽 議員倡轉型變「企業導向」
發佈時間:08:39 2025-08-18 HKT

近期大學資助學額門檻收緊、「借殼辦學」等事件鬧得熱烘烘,背後與人才計劃息息相關,前特首梁振英更頻頻發文,質疑有「高才」拿到簽證後不來港工作,只為了子女教育。勞福局局長孫玉菡上周公布數據,「高才通」申請續簽比率約54%,當中9成多獲批,認為續簽情況理想,為香港帶來年輕勞動和實質貢獻。觀乎官方口徑,似乎暫未有意收緊計劃門檻。
政府搶人才決心不用多言,人才計劃對填補人力缺口、注入經濟動力亦有幫助。本報近日訪問一些高才,有人形容香港宜居宜業,子女已學廣東話,一家人計劃在港長期發展。香港當然歡迎這類積極融入、貢獻香港的人才,不過也有受訪「高才」直認,兩年簽證期內,只曾逗留香港一星期,用於看演唱會等。對這些人而言,「高才通」可能只是一個便利進出香港的旅遊簽證,或取得其他便利的跳板。
梁振英再發炮:有約6萬戶潛在高才家庭數字龐大
梁振英近日連番評論人才政策,質疑部分高才沒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份證後全家返回內地,這對香港未來人口、教育等規劃帶來不確定性,其後孫玉菡回應指「高才通」把關嚴,稱本港勞動人口缺口擺在眼前。梁振英昨日再發文質問,如高才申請子女來港讀書後放棄續簽,子女是否需退學,又指更多續簽個案在後頭,可能會新增約6萬戶的潛在高才家庭,數字龐大。
據局方續簽數字,其實一定程度「強化」了相關觀感,始終有一半人來港後申請續簽,確實會引起猜想,會否衍生其他福利等政策上的負擔。

如父母斷簽 中小學幼稚園子女須退學離港
「高才通」計劃分3類申請者,其中C類只須擁有全球百強大學學歷,工作經驗少於3年、毋須事先獲聘,門檻不高,令不少人畢業生有羊群心理先申請。局方數據顯示,C類高才申請續簽率僅40%,比A類(即年薪250萬元以上人士)的77%相差一大截,未來是否需收緊申請門檻,讓政策精準吸納香港真正需要的人才?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表示,申請續簽比率與協會預估相近,承認C類申請人可能基於羊群心理,未必長遠考慮,本身也不熟悉香港,勞動市場上爭不贏本地人,但隨着時間過去,申請謹慎度已有提高,這批人隨着簽證到期自然流失,是正常現象,毋須因為有人不續簽便調整政策。
他更關注的是,部分已有一定工作經驗的B類申請者,因子女沒讀到心儀學校而不續簽,認為政府要增加優質教育學額供應,強化人才留港誘因。
至於高才若不續簽,子女需否退學,尚海龍指,如受養人已入本港大學讀書,雖然父母斷簽,子女大學學業會繼續,但須繳交國際生學費;倘子女是在中小學、幼稚園,便要離開香港。

民建聯顏汶羽形容54%續簽率已高於預期,未必要收緊政策,大原則是「申請寬鬆續簽緊」,先吸引高才來港,若香港適合發展就留下,倘最後「因了解而分開」,對雙方都是好事,香港也沒有損失,「就算只是來香港幾次,也總會貢獻消費」。他又認為兩、三年的磨合期算合適,始終人才來港後需一段時間,才會明白是否適合留下發展。
本身是港漂的議員張欣宇認為,「高才通」初期確有部分申請人未經深思熟慮,無意留港發展,但政府只要貫徹「審批易、續簽嚴」原則,問題不大,過去衍生的「考試移民」等漏洞,可逐一堵塞。他認為政策要健康發展,關鍵是由個人導向,轉為「企業導向」,因應企業需要哪種類型人才而微調細節,對香港經濟發展更有幫助。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