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再借「雙非」質疑人才計劃 憂如何應付22萬人才教育醫療住屋問題
發佈時間:13:10 2025-08-12 HKT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昨晚(11日)在社交網站再撰文談論人才政策,引述有教育機構指本港多年來累積20萬「雙非」學生,今年17歲學童因要入讀中學文憑課程而來港報考大學,然大學學額僅1.5萬,反問需否檢討。
梁振英指出,當年「雙非」政策後,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沒有解決,反為大學學額供需問題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各類人才計劃已批出22萬個申請,質疑「如果有一半個案帶同家人來定居,香港的教育、醫療、住屋怎樣應付?到時再算?」
相關新聞:
高才通︱梁振英批人才家庭不落戶 孫玉菡引數據:逾10萬受養人抵港
高才子女申大專資助學額須居港兩年 梁振英稱德政:要對港人有承擔 人口政策易放難收
人大代表提「購房通」助內地資金買港樓 梁振英有保留:首要服務對象一定是香港居民
深圳摘星涉「借殼辦學」|梁振英:與內地融合不能「中門大開」 旁門左道不得不防
梁振英引述大灣區教育資源中心聯席主席黎子傑表示,「2012年梁振英停止『雙非』來港產子政策,但多年來已經累積20萬『雙非』學生」,指有很多內地讀書、屬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雙非」兒童。而教育局沒有制定政策,予他們可以來港讀書,稱「2008年是高峰,今年2025年、17歲,所以全部因為要讀中學文憑課程而來港報考大學,獲得香港學額,而香港大學學額共1萬5千個,是否需要檢討?」
「雙非」為大學學額帶來極大不確定性
梁振英表示,香港教育界現在面對雙非學生的學額問題,問題源於當年政府不僅容許雙非孕婦來港產子,而且名正言順地為雙非在公私立醫院設配額,將這種行為合理化、正當化,產科賺到盤滿缽滿,雙非嬰回去內地,父母沒有移居香港,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沒有解決,反而為大學學額供需問題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梁振英強調情況屬「前車可鑑」,現時各類人才計劃已批出22萬個申請,反問「如果有一半個案帶同家人來定居,香港的教育、醫療、住屋怎樣應付?到時再算?」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不能打折促銷
梁振英今日(12日)又在社交平台發帖表示,人口決定社會的一切,強調香港最根本的人口政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嚴格規定。中央收回香港後的大政方針,包括維持香港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形容「對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取得,隆而重之,謹而慎之的寫在《基本法》。」強調人才計劃下的審批必須嚴辨真偽,複檢要嚴上加嚴,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不能打折促銷,因為政治、社會、經濟、政府財政和國際關係的影響深遠。
梁振英續指,基本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和(草案)在1988和1989年在香港和內地進行香港歷史上僅有的長期和大規模諮詢,絕對有民意基礎,兩年後由全國人大通過,絕對有權威性。而兩次大規模諮詢期間,他都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經社會各界各地區執行頻密和廣泛的諮詢工作,因此對《基本法》的用意和原意有所了解。
香港地小人多 內地人口是香港185倍
梁振英續指出,香港的人口組成以永久性居民為主,永久性居民有政治權利,非永久性居民沒有;永久性居民在其他方面也擁有非永久性居民沒有的權利,包括居留權。香港地小人多,內地人口是香港的185倍,香港在多方面對內地居民有吸引力,因此中央和香港對內地居民進入香港以至取得香港居留權的辦法和人數限制,一直十分謹慎,如2003年,經過反覆思量後才容許內地4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個人進入香港旅遊。兼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的限制,還包括用配額嚴格限制每年從內地持單程證進入香港的內地居民。
《基本法》是這樣規定的:中國公民和非中國公民都可以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國公民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的途徑有三:
1. 在香港出生;
2. 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
3. 第1.、2. 兩項所列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國籍子女。
梁振英續指出,如不守好「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兩個頭門」,不僅眼前出問題,將來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國籍子女的「尾門」也會出大問題。他舉例指,「雙非」在香港出生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日後在內地或外國生的中國籍子女也將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另一例子則是,各種人才計劃下的人才,七年後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返回內地,之後在內地所生的中國籍子女也將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另外,梁振英指出香港約有750萬左右,更沒有人知道香港將會有多少目前在境外永久性居民來港用經常性的教育、養老資源,或一次性的醫療資源,當這些權利被行使時,沒有法律手段排除,將會令政府措手不及,社會對內地的怨氣會再次出現,一如雙非和奶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