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生命都是獨立個體 孩子來自於我卻不屬於我 父母角色是引導非主導︳兒童遊戲治療
發佈時間:16:50 2025-11-21 HKT
早前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深深吸引了我:「我的孩子不是我的,他來自於我,但不屬於我。」這句話令人深思。母親十月懷胎,誕下孩子,那份血濃於水的情感,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期望,實在難以言喻。然而,隨着孩子快速成長,他們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學習態度、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獨特的觀點,這過程對父母而言既欣慰又煎熬 —— 一方面希望孩子能獨立成長,一方面又渴望他們能依循自己的期望,矛盾的心情教人進退兩難。

事實上,當一個生命來到世界,他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角色是引導,而非主導。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從零歲開始就應該接受良好教育,給予最好的資源,並根據自己的經驗與知識為孩子指引方向。這種想法我並不反對,畢竟沒有人天生懂得如何當父母,也沒有「父母學院」教我們怎樣育兒,只能憑藉自身的成長經歷、知識與體會去教導下一代,實在無可厚非。
我認識一對父母,從小學習鋼琴,因此他們讓孩子從兩歲開始接受鋼琴訓練,逐級進階。但到了第三級時,孩子突然表示不想再學,因為覺得彈鋼琴很悶。父母聽後非常失望,情緒波動了好一陣子。我問他們有何感受,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其實他有能力的,我們也沒逼他,他慢慢學就會適應,遲些再勸他學回來。」我追問:「如果他堅決不再學呢?」他們回應:「應該不會的,我哋遲下轉位老師再試下。」我沒有再追問,因為我知道,他們仍然深信孩子是屬於自己的。

孩子生來的使命是探索
但事實是,父母只是孩子來到世界的傳送器。孩子的使命是探索、經歷與創新,他們代表未來與未知,而我們父母則代表過去與局限。雖然我們可以陪伴他們經歷,但最終仍需靠孩子自己去領悟,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親愛的父母們,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滿滿的愛,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可以提供生活所需,但我們不能控制他們的思想。親子關係的好壞,取決於溝通的質素。良好的關係是互相配合的,就像我會向我兒子學習 —— 原來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原來他喜歡這樣玩;而他也會學習我對工作的態度、我作為父親的責任等。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彼此尊重與理解。
袁志楓Jack 兒童遊戲治療師
一位在職爸爸,希望透過遊戲治療的方法令家長們輕鬆在家教育小孩。「家」 是教育的起步點,如能在小朋友成長早段介入,往後就能輕鬆管教。家長和小朋友的誤會往往是大家頻率sync不到所致,我會透過這平台讓大家重新認識你的小孩。

相關文章︳擔心小朋友很少和其他人互動?專家教4個社會性遊戲理論拆解原由︳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教導小孩接納不當行為 先學習分辨對錯 從中學社會規則與情感表達︳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電子產品是福是禍?家長要做好一件事 網絡可開啟小朋友學習興趣︳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家庭的雛型如何影響小朋友成長?父母在孩子成長階段要做3件事︳兒童遊戲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