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癩痕癢怎麼辦?醫生拆解蕁麻疹教分急性與慢性:這點作重要界線 3方法防止夜間復發︳親子健康

更新時間:11:28 2025-11-08 HKT
發佈時間:11:28 2025-11-08 HKT

蕁麻疹這個學名對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但它的另一名字「風癩」相信大家就熟悉得多。曾患過蕁麻疹的都知道發作時那種痛苦煎熬,突如其來又極其痕癢,細小的可如蚊叮紅疹,大塊的患處可超過十數厘米,不少更會在晚上復發,令患者徹夜難眠。

長期有蕁麻疹患焦慮比率較高

並非只有成年人才會患上蕁麻疹,原來小孩也常出現,有研究發現約有15至23%的小孩曾患有急性蕁麻疹,患慢性蕁麻疹的則較少。活躍的蕁麻疹可嚴重影響個人生活,曾有小朋友因病發而錯過校際音樂比賽;又曾有老師因誤會蕁麻疹有傳染性,而建議小孩停課留家休息;亦曾遇過有家長即使小孩過往沒有食物敏感的歷史,仍堅持長期嚴格地執行所謂戒口,最終引致小孩營養不良。心理方面,多個研究都發現,長期受蕁麻疹困擾的病人,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比率會較高,情況不容忽視。

有研究發現約有15至23%的小孩曾患有急性蕁麻疹,患慢性蕁麻疹的則較少。(資料圖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研究發現約有15至23%的小孩曾患有急性蕁麻疹,患慢性蕁麻疹的則較少。(資料圖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蕁麻疹的產生 從肥大細胞到水腫

蕁麻疹是由皮膚內受激化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及其他化學物質引起。組織胺刺激神經系統引致痕癢,亦會令皮膚組織的血管擴張,充血的皮膚會又紅又燙,放鬆的血管就如漏水的喉管,血管內的水分溢出血管外的組織引致局部水腫。這些症狀一般會於數小時內消失,但或會於其後反覆發作。

蕁麻疹是由皮膚內受激化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及其他化學物質引起。組織胺刺激神經系統引致痕癢。(資料圖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蕁麻疹是由皮膚內受激化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及其他化學物質引起。組織胺刺激神經系統引致痕癢。(資料圖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急性VS慢性 六星期的重要界線

蕁麻疹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醫學上用六星期作為界線定義。約有一半急性蕁麻疹沒明確誘因,其餘可由過濾性病毒或細菌感染、藥物、疫苗或食物過敏等引發。比起慢性蕁麻疹,由於較多由外來因素刺激免疫系統引致,只要這些因素得以消除或遠離,一般病情只會短暫維持。至於慢性蕁麻疹多為自發性,由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和不正常的自我抗體所致,有小部分可能由腸道寄生蟲、幽門螺旋菌或甲狀腺疾病誘發。另外一部分屬於慢性誘發性蕁麻疹,由不同的物理刺激引法,如皮膚抓劃、受壓或接觸到冷熱溫度、陽光等;膽鹼性蕁麻疹則是當病人流汗時會出現。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蕁麻疹一般可憑其獨特的病情和表徵診斷出來,並不需要複雜和昂貴的化驗檢查。部分病人帶有蕁麻疹的病徵,但實際上由其他疾病引致,例如血管炎、多樣性紅斑、早期天皰瘡、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症、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或鯖魚中毒等。如病人出現異常徵狀,如出疹超過24小時、遺有色素印、出現發燒、關節痛、呼吸不順及反覆出現眼皮、嘴唇或生殖器水腫等,醫生就需判斷病人是否患上蕁麻疹以外的疾病。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治療藥物與未來方向

了解到組織胺作為病理的重要角色,抗組織安藥物自然成為重要的一線治療。第二代抗組織胺大多屬於無睡意或低睡意藥物,較第一代藥物長效和安全,建議定時服用足夠分量以控制病情,而非被動式發作時才服用。注射形式的生物製劑則適合12歲以上、對抗組織胺藥物無效的病人使用。多種新型的生物製劑和小分子藥物亦在研發當中,將來可有更多不同的治療選擇。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鼓勵日常穿着鬆身衣服以減少皮膚磨擦,沐浴水溫勿過高,家長應引導孩子學會避免騷抓,可在患處敷冷毛巾紓緩痕癢;亦可記錄飲食與發病情況供醫生分析,如察覺到某些食物容易激發病情的話,就可針對性地戒口,另外進食低組織胺餐對部分患者亦有幫助。家長只要掌握正確知識、遵循醫生指導,配合生活調整,大部分孩子都能穩定病情,遠離「風癩」。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低組織胺飲食貼士

  • 避免食物:發酵或醃製食物、加工肉類、罐頭食物、貝殼類海鮮和酒精飲料等;
  • 小貼士:食物越新鮮,組織胺含量越低,勿食用放置過久的剩菜。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防止夜間復發3個小貼士

  • 睡前保持房間空氣流通,溫度舒適;
  • 沐浴後塗抹保濕乳液減少皮膚乾燥痕癢;
  • 作息定時,減壓有助減少病發。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參考圖片/圖片來源:PhotoAC)

區志森醫生皮膚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
.倫敦大學臨床皮膚學深造文憑
.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
.英國皇家兒科醫學院兒科文憑

區志森醫生
區志森醫生

相關文章︳致痕皮膚病不止一種 1/5人曾有蕁麻疹!醫生解構10種致痕皮膚病︳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玫瑰痤瘡係遲來「暗瘡」?認識3種「玫瑰」皮膚病:玫瑰疹/玫瑰糠疹 /玫瑰痤瘡︳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兒童脫髮︳鬼剃頭」女患者較多!皮膚科醫生剖析頭癬/鬼剃頭/掉髮成因+治療方法︳親子健康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