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來襲易乾咳、喉嚨癢痛 中醫秋天養生療法:需做好「四防」 推介兩款簡易食療︳親子健康

更新時間:14:20 2025-11-01 HKT
發佈時間:14:20 2025-11-01 HKT

經歷了數個颱風和黑雨後,9月23日迎來了秋分,相信大家也感受到那份秋天的清爽了。正如古語所云,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從這一天起,黑夜漸長,白晝漸短。伴隨着一場秋雨一場寒,涼意漸濃,秋燥亦悄然而至。即睇以下的食療等秋天養生療法。

秋天主氣 易乾咳、喉嚨癢痛

燥為秋季主氣,其性乾澀,最易耗傷人體津液。中醫強調人與自然相應,隨着自然界陽氣趨向收斂,空氣中水分減少,我們的身體也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和咽乾唇裂等不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秋燥養生需做好「四防」

1. 防燥: 

  • 秋季五行屬金,與肺相應。「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燥邪易傷肺津,導致津乾液燥。此時應遵循秋季養陰之法,多吃滋陰潤燥之品,如梨、柿、提子等應節蔬果。

2. 防涼:

  • 秋分後多以涼燥為主,晝夜溫差大,要注意適當添衣防寒保暖,但又不可過多過早加衣,應以能承受範圍的寒冷為度,尤其注意頭頸部、腹部、關節的保暖。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3. 防乏: 

  • 要改變夏季「夜臥早起」的作息規律,換為「早睡早起」,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則有助肺氣舒展。

4. 防鬱:

  • 秋在五臟與肺相應,對應的情志為悲。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心境平和,可多去郊外欣賞自然美景,緩解「悲秋」情緒。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秋天宜「滋陰潤燥」

小朋友為「純陽之體」,但「肺常不足」,對氣候變化適應力較弱,秋燥來襲時易出現乾咳、喉嚨癢痛,甚至流鼻血等症狀。而燥氣也會耗傷體內陰血,導致皮膚乾燥、雙眼澀癢,或因津液虧虛、心神失養,引發心緒不寧、睡眠不佳與大便乾結。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因此,秋季的飲食調養總原則當以「滋陰潤燥」為先,輔以「潤肺生津」。秋分節氣養生中要潤肺補脾,飲食上要注意多吃酸味和甘甜的食品,因為酸有收斂的作用,甜味有補脾作用,酸味和甘味一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應少吃蔥、姜、蒜、椒等辛辣之物,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甘潤的蔬果與食物,如杏仁、梨、提子、百合、雪耳、蜂蜜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除了潤肺,也要健脾,中醫有「培土生金」的理論,用培補脾土的方法,使脾的功能強健,就可補益肺氣。秋分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南瓜、芡實、淮山、小米可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除了飲食的調攝,日常起居的細節同樣要注意。在空氣過於乾燥的冷氣房或家中,不妨使用放濕機,或簡單地放置一杯清水,以維持環境的濕潤。運動方面宜動靜結合,可以多做登高、散步、慢跑、游泳,或打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氣功,動可強身、靜可養身,動靜結合可達身心康泰之效。另外,秋季進補當以清補為主,不可亂補峻補。無病就不需要進補,進補時需要對症服藥。秋蟹性寒,在其大量上市時,脾胃虛寒者注意不要貪吃,以免引起腹痛、腹瀉等不適。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總而言之,面對秋季的燥氣,我們只需順應自然,保持平和心境,多做身心靈滋潤,便能好好養生。

點擊圖片瀏覽中醫秋天養生食療推介:

註冊中醫師陳翠萍
香港註冊中醫師陳翠萍,從小受母親薰陶,對於養生和治未病的概念根深柢固,同時亦受到多位著名教授啟蒙,醉心於中醫藥學研究,多年的臨床經驗成就了一套獨特見解,主攻內科和腫瘤。陳醫師同時亦作為三名小孩的媽媽,對育兒和中醫兒科保健也有相當心得。陳醫師曾多次獲邀與不同機構主持中醫講座,亦常於各大社交媒體分享中醫養生及治病之道。

 

相關文章︳親子健康︳媽媽養生必讀!中醫:養脾胃改善頭痛變靚啲!附3個養生早餐食譜推介

相關文章︳少做8件傷「心」事 中醫:成日躁底易傷心 推介2款簡易護心茶︳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抗抑鬱︳中醫調節情緒疏肝解鬱學「加減題」這些都是「安神藥」!附簡易養心安神湯食譜︳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夏日冷氣病6個預防法 中醫推薦3大食療增強免疫力 冷氣病VS普通感冒點分?︳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更年期碰上青春期!中醫食療+調養法化解家庭矛盾 附疏肝健脾湯/安神香囊製法︳親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