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師 x 兒童教學頻道創辦人 Kala EE林嘉淇:「做YouTuber從來唔係為賺錢!」︳親子專訪
發佈時間:16:01 2025-11-17 HKT
親子專訪︳與Kala EE相約在火炭一playhouse內進行訪問,當日剛從西貢完成拍攝的她,以標誌性的形象現身 —— 紮着俏皮的辮子,身穿淺黃色T恤和藍色牛仔工人褲,配上黑色圓框眼鏡,渾身散發着活力。誰能想到,只需換上一套專業裝束,這位親切可愛的「Kala EE」就會變成言語治療師「林姑娘」?
既是言語治療師 也是兒童教育YouTuber
本名林嘉淇(Fiona)的Kala EE,畢業於香港大學理學士(言語及語言病理學)課程,正職是一位言語治療師,同時亦是「Kala EE香港兒童教學頻道」YouTube頻道創辦人。鑒於她的雙重身份,故訪問前已請她帶備作為「林姑娘」及「Kala EE」時的裝束,以突顯兩者的形象差別。訪問中途,Fiona即場示範了這種形象轉換。當她換上素色裝束、拆開辮子,瞬間氣質迥異,彷彿判若兩人。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仍令筆者和攝影師感到十分詫異。「入學校做訓練不會用很『卡哇依』的形象,入到訓練室就要遵守規矩。」而這種刻意的區隔一方面是希望維持言語治療師專業、嚴謹的形象,同時亦不希望打破Kala EE在小朋友心中美好的形象。

受外甥啟發 創辦粵語幼教頻道
談及創辦頻道的緣起,Fiona憶述一切都是受外甥啟發而開始。「他非常喜歡一位美國YouTuber『Blippi』,一個當時連自己英文名都不會串的兩歲孩子竟然能準確串出『Blippi』。」這讓她留下深刻印象。與此同時,她在朋友圈和生活裏,也會聽聞有家長詢問:「有沒有類似的粵語頻道可以推薦?」不禁令她反思香港小朋友會看Blippi學英語,但竟然仍未有一個頻道,透過類似的生活化影片讓本地小朋友學粵語。加上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期間,多了時間在家,在多重因素催化下「Kala EE香港兒童教學頻道」誕生了。
「我從來沒想過會有這麼大的迴響。」Fiona坦承最初只是一試無妨的心態,如今頻道上大部分影片的點擊都以十萬計,介紹雙層巴士的影片更突破200萬觀看次數。

學中文不止為面試 家長陪伴更關鍵
選擇以粵語為教學主題,除了社會需求,更源於Fiona對母語傳承的使命感。她觀察到,現今許多孩子由工人姐姐照顧,習慣用英語溝通,就連家長也越來越多用英語或普通話與子女交談。「如果家長自己都不覺得廣東話重要,又怎能驅使小朋友學習粵語?」
Fiona更直指部分家長很目標為本,要孩子學中文、廣東話不是真的想他們懂得表達、講得好,只是為了應付面試。她建議家長反思:「日後希望孩子用哪種語言與自己聊天?如果想小朋友用廣東話,就要在日常花時間跟他說。」
儘管市面上中文教材豐富,如各式各樣的繪本、字咭、點讀筆,Fiona認為關鍵還是在於家長的投入。「在我接觸的個案中,我問媽媽有沒有每天和小朋友看書、聊天,有些都說沒有這些習慣。」因此她將「親子共同觀看」設為頻道重要目標。「我的影片有些內容連大人都未必知道,例如介紹『綠在區區』的分類回收方式,連我身邊的朋友在陪子女觀看後都表示長知識。」

她樂見孩子透過影片學習後與家長分享。「小朋友搭車時指着窗外說『這是獅子山』,為甚麼三、四歲的孩子會認識獅子山?都是從影片中學來的。」這種親子間的交流,正是她希望做到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獨特的呈現方式 —— 沒有傳統字幕,而是在畫面當眼處標示關鍵字。「對三、四歲幼兒來說,一大堆字幕根本看不及,反而突出關鍵字更有效。」Fiona不但會將關鍵字重複朗讀數遍,同時貼心地在中文字下加入英文翻譯,好讓外國小朋友和家長都能跟上,增加學習動力。
ADHD特質成就斜槓達人
除了言語治療師、YouTuber,Fiona還有兼職做臉部彩繪。身兼數職,她究竟是如何管理時間?「言語治療師一星期返三至四日,周末則可能以Kala EE身份出席一些不同類型的對外活動,YouTube拍攝則較即興。舉個例,可能見到今日天氣好,就會去拍遊樂場,但基本上每日都會抽時間剪片。
這種一人多職的能力,或許可以說是「因病得福」。Fiona憶述小時候已有齊ADHD症狀,被老師罰企、見家長是家常便飯。長大後請教精神科醫生朋友,才知那是典型ADHD,只是當年沒有診斷機制。
然而,這個曾經的「學習障礙」反而成為她現在的優勢。初中偶然發掘到游泳、跑步天分後,連帶學習興趣也提升,最終考入港大言語及語言病理學課程。她用自己的經歷證明,認識並發揮個人特質,才是成功的關鍵。

結合專業與創意 從生活汲取靈感
Fiona巧妙地將不同工作融會貫通。她舉例,教製作聖誕卡的影片靈感,正是來自幼稚園服務時的觀察。「 如果只做YouTuber,整天對着電腦,反而會讓眼光變窄。繼續執業讓我緊貼潮流,知道小朋友喜歡甚麼、老師用甚麼方式教學。」
而個人生活習慣、新聞議題、節日時令都可以成為Fiona的靈感來源。不過她強調,每條影片的製作時間因主題而異:「介紹遊樂場設施可能一、兩小時拍完,但潛水,講海洋保育的影片,用了電話、GoPro、360全景相機等多種器材拍攝,光是看片選材就要兩星期。」

克服剪片挑戰 自資租車拍攝
回想開設頻道初期,Fiona坦言困難重重。「我本來就不是喜歡對着電腦做文書工作的人,拍片卻要花大量時間剪接。第一條片用了一星期剪接,以現在的熟練度,可能一天就能完成。」另外,剪片時電腦死機等技術問題也曾讓她頭痛,要家人出手協助才得以解決。頻道開始至今,雖然她一直聘請大學生協助拍攝,但剪接仍親力親為,可見她對影片品質的重視程度。
四年來150多部影片,每部都是心血結晶。「最深刻是拍工程車,每部車都要專人開過來讓我拍攝;另外自掏腰包租巴士拍攝,還請了航拍,現在回想都覺得很熱血。」

孩子的笑容比收入具推動力
令人意外的是,做YouTuber的收入並不豐厚。每月過百萬點擊率,收入約一萬元。因兒童影片沒有追蹤式廣告,而Fiona也不設會員制度叫人課金支持。「我不是為了賺大錢,你看得開心,我又做得開心便繼續做下去。」
這種理念也體現在毛公仔、文件袋等周邊產品上,因為不是大批量生產,成本高,加上要請畫師設計,可能賣過千件才賺幾百元。但看到小朋友抱着公仔開心的樣子,Fiona就覺得很值得。
對她而言,最大的回報是孩子的進步與笑容。「有SEN小朋友五歲只能說單字,看完影片後說話變多了。移民外國的家長也分享,孩子透過頻道開始肯說廣東話。」這些回饋成為她堅持的動力。「有幾個住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小觀眾,從沒來過香港,卻都知道獅子山、認識香港的地鐵站名;還有孩子問我甚麼時候去三藩市探她,非常可愛。」

冀推廣香港本土文化與自然風景
在追求流量的時代,Fiona堅持兼顧娛樂與教育,所拍攝的都是她想讓人知道的東西,必備教育成分兼具趣味。談到未來想拍攝的題材,她表示一直很想拍攝「香港製造」的主題。「之前除了校服,還拍過麵包工場,讓人知道麵包是怎樣做的。」她希望透過呈現物品的製作過程,讓孩子切身感受到影片的內容原來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是為學而學。
另一方面,Fiona希望藉影片推廣香港獨有的自然風光。「為甚麼這麼多外國人喜歡香港?因為有豐富的戶外環境,且非常方便。反而有些本地家長少了留意香港,有時間也出外旅行,不太留意本地景點。」

回想數年來的YouTuber生涯,Fiona覺得已達成當初目標 —— 帶動更多人認識粵語及香港文化。她笑說經營頻道收到的禮物「相信多過過往20年收的禮物」,但無論哪個身分,孩子送的心意卡和畫作,她都珍而重之地保留。
從診療室到螢光幕,Fiona以獨特的方式,在專業治療與大眾教育間架起橋樑。對她而言,無論是「林姑娘」還是「Kala
EE」,不變的是那份陪伴孩子成長的初心,用創意與專業,為香港下一代鋪設一條充滿樂趣的語言學習之路。
文:林詩敏
圖:陳仲樑、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子供部屋Kodomo Playhouse
相關文章︳13歲創建運動義教平台 Game On創辦人吳日燊:「孩子亦能逆轉勝,贏在終點線」︳親子專訪
相關文章︳書香世家教出網球名將 黃澤林爸爸黃悅明博士:「讀書不止為餬口,運動非升學捷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