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常犯陷阱:當父母的憤怒成為孩子的枷鎖 3個家長自我控制情緒小貼士︳兒童心理
發佈時間:14:10 2025-10-29 HKT
經常說「生仔要考牌」,但既然孩子已出生,我們就試着一連三期談談家長常犯的管教陷阱,溫故知新。在親子互動中,父母難免遇到壓力和情緒波動,但當情緒失控成為管教的常態,例如大吼或責罵,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健康會受到深遠影響。情緒失控不僅削弱親子間的信任,更可能讓孩子學會用同樣激烈的方式處理人際衝突。這次將綜合心理學理論與日常真實情境,探討父母情緒失控對孩子的影響及改善方法,助父母建立有安全感、有愛的管教環境。
恐懼與不安全感的累積
父母在情緒失控時,常常以高分貝責罵或批評孩子的錯誤,這些行為會使孩子長期處於「壓力及恐懼」狀態。心理學上的「Fight or Flight」反應解釋了孩子在不安全的家庭環境下,容易焦慮、退縮,甚至變得消極、缺乏主動性。親子關係中,如果家長經常表現激動或憤怒,孩子內在早已接收到「家不一定安全」的訊號。他們會變得小心翼翼,甚至難以信任家長,長遠來說,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信任和自我形象。孩子通常能極為敏感地察覺父母的情緒,即使未必能說出緣由,亦會本能地受氛圍影響。例如,有些孩子雖口頭說「沒事」,卻因家中氣氛持續緊張而表現出恐懼、焦慮或失眠等身體反應。父母的態度、語氣、表情,都在無形中塑造着孩子是否能敞開心扉 —— 如果家長思維只停在「你又不聽話」、「不要哭」,孩子只會越壓抑情緒,難以健康地表達自我。

自我否定與眨低自尊
當父母以批評和指責為主要溝通方式時,孩子更容易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在著名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提到,孩子會透過家長的回饋來建構自我價值。若孩子經常被罵、被質疑,就會漸漸覺得自己「很差」、「不夠好」,更有可能在面對困難時直接放棄,避免再被否定。這種惡性循環不僅破壞孩子的自信心,也削弱他們嘗試新事物和管理失敗的能力。香港不少家庭例子反映,父母因工作或生活壓力,容易將負面情緒投射到管教方式上,形成「情緒失控型家長」。情緒失控家長常拒絕討論孩子負面情緒的原因,甚至認為孩子「發脾氣」是無理取鬧,但這也會令孩子缺乏學習處理情緒的榜樣和機會。長期下來,孩子學會壓抑感受,別人一批評就自我否定,在校與同伴相處也容易退縮,或因自我價值低下而社交困難。
情緒表達的錯誤模仿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當家長在情緒失控時以大聲、指責、拒絕傾聽感受的方式處理衝突,孩子會模仿這種激烈表達。他們不但在家庭中重現父母的行為,甚至會將這一套帶到學校乃至人際、婚姻生活,形成「跨世代的情緒管理習慣」。父母日常的行為、語氣和情緒管理能力,會直接或間接地傳承給孩子,一旦家長示範積極管理情緒,孩子也會培養出更健康的情商和解壓能力。

家長自我控制情緒3個小貼士
- 覺察自己的情緒被「點着」,謹記先深呼吸後才回應;
- 用「我感覺……因為……」取代指責語句,讓孩子理解你的感受;
- 停止大聲責罵,改用冷靜語氣與孩子對話,並鼓勵孩子表達真正想法。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相關文章︳子女升中父母由管教到同行 「孩子踏入青春期保持親子關係」3個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如何開導失去至親的孩子 給喪親孩子家長的3個實用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小朋友乖巧聽話其實是「消極配合」?3步用助孩子打開心扉︳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輔導孩子重拾校園正能量 3個和孩子一起建立返學適應力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父母要勇於跟孩子認錯 給家長重建親子關係的3個小貼士︳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