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生插班潮香港中小學迎挑戰尋機遇 5個建議融和兩地學生︳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發佈時間:19:28 2025-10-13 HKT

新學年伊始,香港中小學迎來一批新面孔。據估計,今年約有35,000名內地新生申請插班香港中小學,普通學收到數百甚至上千份申請已不罕見,其中90%來自內地學生。這場插班潮為香港教育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語言文化差異適應困難
成功入學的內地生在部分學校新生中佔比超過三分之二,且大多以普通話為溝通語言,不太懂廣東話,這為教學和日常交流帶來直接障礙。除了語言隔膜,兩地教育體系的差異更顯突出。家課冊、內聯網使用、師生溝通術語、收拾書包攜帶課本交功課等香港校園日常,對內地生而言都是需要重新學習的新事物。

行政運作受阻家校溝通更難
開學初期,由於學生未帶齊所需物品及回條,不僅班主任疲於應對,校務處也忙亂不堪。更棘手的是,部分內地家長並非常駐香港,導致原本簡單的簽回條、參加學校活動、交費等事務變成行政樽頸。這種現實距離的隔閡,對注重家校合作的香港教育模式構成新的難題。

教育工作者展現專業精神
面對這些挑戰,香港的教師和校務人員展現了高度的專業精神與熱忱。他們額外花費大量時間和心思,協助內地生適應本地學習環境。從語言溝通到學習習慣,從校園規則到文化融入,教育工作者們耐心引導,使開學一、兩個星期後情況逐漸改善。

多管齊下 制定長遠解決方案
針對當前挑戰,建議採取以下具體措施:
- 學校可開設系統的廣東話沉浸課程,安排兩地學生結對學習,既促進語言學習,又增進文化交流;
- 編制詳盡的內地生入學適應指南,以多語種形式呈現,涵蓋香港學校運作的各個細節;
- 建立完善的學長輔導制度,讓本地學生或已適應了香港學制的內地學生協助新生熟悉校園生活;
- 開發高效的電子化家校溝通平台,方便不在港的家長遠程處理學校事務;
- 為教師提供跨文化教育培訓,提升應對多元文化課堂的能力。

化挑戰為機遇 共建多元校園
這場插班潮帶來的陣痛雖不可避免,卻也促使我們思考教育創新的可能性。教育本質上是育人工作,無論學生來自何處,都需要我們以專業、包容的態度相待。內地生的加入為香港校園帶來了文化多樣性,也促進了兩地教育交流。通過制度調整和文化融合,這批新生將能真正融入香港教育體系,而香港學校也能藉此機會提升國際化水平,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環境。唯有各持份者攜手合作,才能在這場教育變革中共創多贏局面。


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
曾任高主教書院校長,任內大幅提昇學校成績至Band 1A,對中小學升學策略素有研究;本身亦是前香港手球代表隊及羽毛球青年軍成員,現任多間學校校董並擔任香港島校長聯會榮譽會員部執委。
相關文章︳財商教育應從小開始4大建議:建立終身受益的金融知識 防禦突如其來的經濟變化︳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相關文章︳賽場上的必修課:體育教會我們如何「敗而不潰」︳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相關文章︳4種暑期活動多元發展 讓學生暑期走出傳統課堂拓展生命經驗︳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相關文章︳2大重點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開學小細節反映自理能力大問題?︳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