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女學校祝慧勤校長專訪 從舊生變校長 :「不標籤任何學生,相信每人都能綻放光芒」︳校長專訪
發佈時間:15:59 2025-10-21 HKT

校長專訪︳走過百年歲月,英華女學校迎來新舵手 —— 祝慧勤校長。身為舊生,她深諳學校全人發展的理念;作為領導者,她決意為傳統注入創新活力。從學生、老師到校長,身份幾經轉變,她如何以教育為志業,引領這所百年名校培育兼具人文底蘊與前瞻視野的新一代女性?讓這位出色的師姐娓娓道來。
教師與社工一樣自助助人
回憶在英華女學校的求學時光,祝校長從無想過會成為母校的校長。「最初想當社工,覺得這份職業能夠幫助別人、與人溝通。後來入讀港大英文教育系,發現教師同樣是一份與人同行的工作。」她笑着補充,「無論是社工還是老師,都是與人溝通,而我也喜歡照顧人,這或許是我最終選擇從事教育的原因。」

畢業後,她懷着滿腔熱忱回到母校擔任英文科老師。雖然因課程改革需要重新整合教學團隊而只任教短暫時間,但這段經歷卻為她日後的教育之路埋下重要伏筆。從英華女學校離職後,她先在一所成立不久的直資中學開拓英國文學課程。「那裏的校長給予我很大信任和空間,讓我能夠充分發揮創意,這段經歷讓我積累了寶貴的課程發展經驗。」
其後,她作出一個讓許多人不解的決定 —— 轉到天水圍一所Band 3中學任教。「當時直資中學的資深同事鼓勵我跳出舒適區,嘗試領導英文部門。從英華這樣的英語環境,轉到以中文為主的中學,確實是很大的轉變。」說到這裏,她的眼神流露敬佩。「在那裏我看到了教育最本質的模樣 —— 老師的愛心是無限的。他們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即使學生不領情,仍然每天付出關懷。這種無條件的愛,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經過兩年的歷練,祝校長轉到另一所資助中學擔任英文科主任,後來晉升為副校長。在外闖蕩13年,從未忘記回饋母校的心願。去年適逢服務英華女學校逾30載的關翰章校長榮休,她自覺已累積足夠的行政經驗,也完成了校長培訓課程,於是決定投遞簡歷,最終成功接任母校校長一職。
初心不變 校長是「老師的班主任」
從舊生、老師到校長,身份的轉變讓祝校長坦言起初戰戰兢兢。「面對這所百年老校,難免會思考:該如何在前人奠定的堅實基礎上繼續前行?不想損害學校的名聲,更希望能夠傳承優良傳統,同時開創新局面。」
然而正式上任後,她發現最重要的始終是保持教育的初心。「同事們都說我『很有熱誠,溫度不變』。其實,校長就好像『老師的班主任』,要用愛心關心他們的人生狀態,提供資源讓他們學習,這和老師的本質沒有分別。」她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十分重要。「自己很顧念人的情感和想法,不是說會因為他人情緒而改變原則,但我會體恤別人,繼而作出關顧。這份對人的關懷,不會因職位改變而減退。」

讓每個生命找到發光的地方
談及教育理念,祝校長堅定地說:「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其生命裏成長,無論背景如何,都能在屬於他的地方向前行。」她認為教育的關鍵在於提供適合的配套與範疇,讓學生找到能發光的方向。「上學不應該只是為了讀書,學校生活要綻放生命的色彩,讓學生感到人生充滿熱誠、學習是充滿光輝的旅程。」她指出,學校已有各種平台讓學生展現才華。「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自信 —— 自信但不自大,謙遜但不畏縮。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樣,其實你本身就在發光。」

彰顯女性價值 推崇全人發展
曾在男女校任教,祝校長認為女校有一種獨特的甜蜜與凝聚力。「125周年校慶時,八、九十歲的舊生特意從外國飛回來相聚,這種情誼非常難得。」她強調,在現今世代,知識技能沒有男女之分,但校方希望塑造「在家裏、職場都能彰顯女性價值和品德」的學生。「曾在集會中告訴學生,穿上旗袍校服,就應呈現那種美態 —— 不是虛假或壓抑,而是展現內在的修養。」

全人教育亦是該校多年來堅持的理念。「學校主張樸素和謙遜,不特意高舉個人能力,而是着重全人發展。」她以學校的特色課程為例,中三的「Adventure Day」讓學生在開學初期透過歷奇訓練建立團體精神;中四的「Learning Project」則讓學生走出舒適區,在大自然中挑戰自我。「這些經歷不僅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和抗逆力,更重要是讓她們學會與人合作、關懷他人。」
建立信任團隊 回應時代需求
作為新校長,祝校長期望建立一個「一起發光和發夢的群體」,將學校打造成充滿信任與教學熱誠的地方。「我的理念是待與同工建立信任後,共同商討學校方向。如果只有我自己的理念,團隊未必認同,是走不下去的。」為此,從六月起,她逐一接見全校約110位教職員。「收到許多真誠分享,那怕他們曾經亦是我的老師。老師們的胸襟讓我感動,原來他們很歡迎也很愛護我,人事磨合基本沒有問題。」

面對教育趨勢的快速變化,她特別關注人工智能的應用。「AI已經是教育界的大趨勢,但現時部分老師對它應該是恐懼多於歡迎。尤其作為文科老師,看到輸入一句話就能生成整篇文章,難免擔心。」她希望未來引導老師善用科技,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輔助學與教,而不是成為學與教的拖累。此外,她希望推動更深度的跨科學習。「單科技能已滿足不了社會需求,我們要思考如何讓課程真正整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成績表不設排名 重視成長思維
作為Band 1學校,學業成績固然看重,但祝校長更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學校整體氛圍是開心的,但不可否認,現在的年輕人確實多了焦慮的情況。隨着科技發展,學生更容易在網絡、社交媒體上尋求自我價值,陷入無謂的比較。」

她期望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例如中一新生可能因成績落差或新環境而產生情緒問題。「我們在迎新時花很多時間向家長和學生解釋:『沒有甚麼是過不了的,考試成績多好,都不及你的快樂重要。做得不好,我們也會一起陪你走下去。』」更具體的是,成績表從不列出排名及分數,只顯示等級。「因為我們不希望將同學放在互相比較的氛圍下成長。」即使初中實施分組授課,組別安排也會定期調整。「避免讓學生覺得自己被定型,這是我們堅持的Growth Mindset(成長思維)文化 —— 不定斷你是一個行或不行的人,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空間裏成長。」
對學生,祝校長期望她們「做一個對自己、對人都充滿愛的人」。「首先要懂得愛自己,接納和明白自己的感受與能力,才能將同樣的愛放在他人身上。這是我們在英華想建立的氛圍。」
校長面試貼士:展現個人獨特性
至於面試,祝校長表示分個人及小組兩部分,內容包括中、英文及知識與生活的連結。而收生標準,她強調「真誠、真實」。「讓我感受到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時參與模擬面試或訓練得太多,會令學生沒有了自己的獨特性,這正正違背了我剛剛所說的『綻放屬於自己的特色和光芒』。所以來到這裏面試,我會期待見到你的長處或獨特性。不一定要在某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表現,但至少能夠呈現出待人真誠有禮或真實的性格,能夠在我面前自信地present自己就可以。」
文:林詩敏
圖:霍楚暉、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沙頭角中心小學改革課程「化危為機」收生創5年新高 低小摒棄紙筆考試改評估︳校長專訪
相關文章︳校長專訪│空降上任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馮婉婷校長 從殺校邊緣到收生滿意 凝聚濃厚人情味與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