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閱讀│得獎老師:跟孩子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分享親子共讀方法+3大好書推介
發佈時間:07:15 2025-10-15 HKT

曾有讀者問亦舒如何寫這麼多小說?伊答:坐下來,寫寫寫;家長要培養孩子閱讀興趣,都是「坐下來,看看看」。

啟動孩子閱讀基因
看書除了在書店,別忘記還有學校圖書館。每所學校只有一位圖書館主任,肩負推廣閱讀、支援學科、資訊素養、跨科 / 跨課程學習等任務,為賦予他們肯定,國際學校圖書館學會暨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隔年便頒發「學校圖書館主任卓越成就獎」,分中小學兩組,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的彭彩寶老師獲得2025年小學組獎項,謙稱僅以輕微分數勝出而已。

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彭老師當初選擇成為圖書館主任,全因認為閱讀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老一輩家長常說多看書作文會好一點,是的,但閱讀不止提升寫作能力,還能培養品德,以及作為跟孩子溝通的話題起點。近來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沙發薯》,故事說一個覺得家裏最舒服、不想外出的小薯,只愛留在家躺在沙發上,很切合疫情後香港孩子的心態,少一點冷氣都不行(笑)。」彭老師坦承跟新一代講道理只會惹煩厭,不如透過故事引導孩子反思,像是否應該多外出探索呢?「高年級就可以討論『安舒區』這個話題,像如何開放自己認識更多新朋友?圖書能輕易帶領同學進入討論中,讓他們意識到某些事是一個問題,比說教更打動他們。」

做老師經常要跟家長溝通,圖書也是很好的橋樑,彭老師拿起另一本繪本《壞種子》。「曾跟家長以這本書進行閱讀課,壞種子覺得自己很『壞』,因為它不守規矩、常遲到,然後有位家長注意到壞種子照鏡的情節。」照鏡讓壞種子反思自己其實可以不那麼壞,家長更提出「在鏡子可以看到另一個自己,原來人是有反思的能力」,彭老師欣喜地說:「這就是閱讀的力量,每個人都能在文字中找到不同的意義。」

《壞種子》(圖:Vincent)
閱讀是很自在的事
在很多人眼中,閱讀是一件高深的事,在彭老師眼中,閱讀是一件自在的事,笑言「可能看太多童書啦!」本意是工作,更多是熱愛,彭老師自覺任務是推廣圖書,職責所在有需要「看學生想看的書」,但自己也沉迷其中。「近來大愛《科學偵探Vs超能力少年》,前者的主角是天才少年謎野真實,另一個是缺乏科學基礎的宮下健太,二人合力運用科學與推理去查案,偵探故事永遠引人入勝,很多同學都迷上了,他們喜歡我推介的書本(學校圖書館立即借光),就會非常滿足。」就是這種自在的享受,教彭老師孜孜不息,去年她在校內辦了60多場書展,都是配合學校10個組別和12個科目而辦,根據不同學科設計書展或活動去支援教學,正因教學支援上積極投入,彭老師才會脫穎而出。
對閱讀充滿熱情的彭老師,疫情期間曾為家長們舉行一場線上讀書會,反應良好,由此更確認只要家長有機會投入閱讀的世界,孩子也會有所獲益。因此現時會透過家長走入課室分享故事,與其他老師一起跟家長進行讀書會。說到底都是鼓勵家長為孩子建立閱讀習慣,勿帶頭成為「手機星人」。

「有本書叫《媽媽手機說明書》,講媽媽只顧玩手機,讓孩子感到失去了媽媽。我常借這類書給學生,讓他們和家長一起看。」彭老師認同在AI和手機橫行的年代,推廣閱讀更是困難,可是彭老師提醒家長:「你想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專注並有所成的人?閱讀絕對是好訓練,因為細味一本書必須坐下來、極具耐性和專注力,這兩項特質對孩子長遠發展都起着重要作用。」AI誕生令文字「身價」大跌,彭老師說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八、九歲是邏輯思維建立的關鍵期。「如果所有事情都靠AI,學生就缺乏自我學習過程。你看《恐龍圖鑑》和恐龍漫畫,同一主題但處理方式不同,學生能分別吸收資訊性或故事性內容,繼而學懂比較,才能增長知識。」
點擊圖片瀏覽孩子閱讀點滴:
老師的親子共讀書單 3大推介
家長要帶動家庭閱讀氛圍,可以從「小布置」開始。「建議每周至少一次親子共讀,在家中特定角落安靜地看書五分鐘,就算是家長也漸能體會樂趣。」此外,還可以參加學校的親子閱讀計劃。「一、二年級有親子閱讀計劃,看滿10本書就有小禮物。另外,早讀故事義工招募也能讓家長實際參與閱讀,體驗圖書的吸引力。」
親子共讀推介1:《親子動一動》
書如其名,家長跟孩子可如書中熊貓般動一動,貼貼、抱抱,讓親子重建親密關係。

親子共讀推介2:《筷樂夥伴單飛記》
筷子要一雙一對才成事,處身學校或社會,同樣要有夥伴才能做好任何事。

親子共讀推介3:《我們都是奇蹟男孩》
多年來大受歡迎的作品,建議同學雙語版本皆閱讀,而繪本內容較簡單,適合初小生。

文:劉佩樺 圖:Vincent
相關文章︳兒童閱讀︳戶外故事讀書工作坊揭開文字世界扉頁 培育兒童做個快樂小書蟲
相關文章︳兒童閱讀︳深度閱讀讀書會帶領孩子從文字認識世界 10本親子共讀英文好書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