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中心小學改革課程「化危為機」收生創5年新高 低小摒棄紙筆考試改評估︳校長專訪

更新時間:16:53 2025-08-11 HKT
發佈時間:16:52 2025-08-11 HKT

校長專訪︳沙頭角位於香港邊境,地理位置特殊,市民甚少機會進入這個禁區,而內裏其實有兩所資助小學,沙頭角中心小學便是其中之一(下稱「沙小」)。面對出生率下跌、人口外流等挑戰,上任兩年的的林錦鴻校長,如何帶領學校應對?分享過去兩年的心路歷程、課程改革成果及未來發展計劃,展現出「化危為機」的精神。

走進禁區中的小學

談及沙頭角,不少人對此地方的印象只有中英街,若非資料搜集時偶然發現都不知禁區內有小學,勾起筆者對此校的興趣,如非相約林校長進行專訪,相信這輩子鮮有機會踏足這小小社區。

沙頭角中心小學林錦鴻校長(圖片來源:《親子王》)
沙頭角中心小學林錦鴻校長(圖片來源:《親子王》)

由於學校位處沙頭角禁區,坊間對學校的認識不多。正如林校長所言,自己未入職前也曾一度以為學校是平房式的村校,其實學校與其他市區資助小學無異,擁有同樣的校舍和設備,唯一不同的是位處禁區。「其他學校有的我們一樣有,其他學校沒有的我們也有,如陶藝室、多元體感訓練中心。」因此他自上任以來就一直致力推廣學校,還落手落腳推出「校長深度遊」,親自帶領有意報讀的家長和學生遊覽校園。

沙頭角中心小學並非傳統村校,與其他市區資助小學沒兩樣。(圖片來源:《親子王》)
沙頭角中心小學並非傳統村校,與其他市區資助小學沒兩樣。(圖片來源:《親子王》)

從市區到禁區 體驗濃厚人情味

投身教育行業十多年,林校長一直在市區小學任職,首次踏進沙頭角禁區便是見工面試。「與你們(筆者與攝影師)一樣,當年也是時任校長幫我申請禁區紙,還提醒我因為沒有行車證,所以不能自行駕駛到校。印象最深是我把車泊在粉嶺,然後轉的士入,車費竟要二百多元(笑)。」本身以為是平房式村校,殊不知竟與一般市區校舍無異,這點令他喜出望外,加上沙頭角周遭環境像是平靜版的西貢,予人舒服的感覺。

家住清水灣的林校長每天早上六點半出門,經大老山隧道、吐露港公路,再穿過龍山隧道,大約45分鐘車程,七點半前回到學校。(圖片來源:《親子王》)
家住清水灣的林校長每天早上六點半出門,經大老山隧道、吐露港公路,再穿過龍山隧道,大約45分鐘車程,七點半前回到學校。(圖片來源:《親子王》)

「以生命影響生命」乃林校長的教學理念,雖然是老生常談,卻不會過時。「如果要從學術、品格二選一,我更加重視後者。」被問及對沙小同學的第一印象,林校長用親切、和善來形容,他笑言甚至有同學稱自己為「矇眼校長」。「師生、家校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好像朋友一樣。」的確,訪問當日希望拍攝一些林校長與學生的互動,小朋友們見到校長就好像「螞蟻摟蜜糖」般,不斷有同學主動走過來,把校長包圍。而有需要時家長也會主動幫忙,如活動期間烹製食物,甚或幫同學度身量校服(因學校位處禁區,校服商無法到校)。而正正因為這裏濃厚的人情味,為林校長營造愉快學習的環境賦予了基本條件。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點擊圖片跟校長參觀沙頭角中心小學:

推「校長深度遊」 建立口碑

林校長接任時乃復常初期,學生人數不足成為一大挑戰。「畢竟學校以往都是跨境學童為主,要改變大家對學校的舊有觀念,除了收跨境生,也是部分市區家長不希望子女有太大學習壓力的另一選擇。」他深明收生需要時間慢慢累積。「基本上來沙小第一年,每隔一日就要做一次『校長深度遊』,試過星期日也要特意回校接待家長,而那位家長事後在社交媒體分享,想不到會吸引其他家長報讀,所以建立口碑很重要。」

林校長與同學們相處融洽。(圖片來源:《親子王》)
林校長與同學們相處融洽。(圖片來源:《親子王》)

從接手時全校學生數目不足50人,到現在已經使用可提供學額的九成。林校長稱:「高年級想插班都冇位。」他續指插班不會直接畀份卷學生做,因為取錄與否的關鍵不在於成績。「小朋友點都有得教,但至少要確保家長和學校是抱持同一理念。就正如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學生的功課與學習主導、入到好中學、想催谷,我也會坦白跟他們說出面可能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他表示以往曾有學生在沙小讀了兩年,但後來發現不是太適合自己,他更幫該名學生直接聯絡相熟校長。「其實那名學生的確有能力,與其強逼他留在原校,日日讀得不開心,為何不幫他一把?」他認為不同能力、特質的學生,適合的學校亦不一樣。「有些高才通家長正正不想再像國內那麼『卷』(競爭激烈)而選擇我們學校,甚至搬進來住。這也是為甚麼我們會有從英國、澳洲回流的學生,因為他們中文程度本身已經有限,想選一所輕鬆、功課較少的學校。」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打好語言根基 每月一次外出學習

鑑於跨境或新來港學童的語言基礎可能比較薄弱,學校會特意抽離這班學生上課,也會每星期安排兩至三堂課後粵語班,好讓他們盡快適應語言及教學文化。英文方面,除課後英語班,亦有手偶學英語等全校性活動,同時因為班數少,可以安排初小一星期有五節由外籍老師授課的英文課。 「術科也會滲入英文元素,如在音樂室、視藝室貼上有關英文字詞,盡量豐富學生的語境。」而部分新來港學童更會選擇重讀一年,打好根基。此外,沙頭角位處鄉郊,跨境生接觸香港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學校也會有一個月一次的外出學習機會,包括博物館、沙灘、公園及深水埗等不同地方,讓學生遊覽香港、學習本地文化及感受風士人情,同時擴闊眼界。在學校種種措施介入之下,林校長稱大部分同學,不論是來自國內或非華語的學生,都很快能夠適應。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4大特色校本課程 提供多元學習經歷

學校期望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在語言、體育、藝術、科技方面均設有校本課程,協助孩子發掘潛能。「語言方面,剛剛提及的英語手偶活動便是其中之一;體育方面,我們有人臉識別AI跑道,全港只有三條,可以自動記錄同學們的跑步時間、均速等資訊,另設多元體感訓練中心;藝術方面有陶藝課程;科技方面則有機械人、STEM教育。」林校長指四個範疇均為常規課程,採用循環制,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

多元體感訓練中心彷似一個小型遊樂場,內有繩網、吊環等設施,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同時鍛煉體能。(圖片來源:《親子王》)
多元體感訓練中心彷似一個小型遊樂場,內有繩網、吊環等設施,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同時鍛煉體能。(圖片來源:《親子王》)

「班數減少,有危亦有機,可以將空置課室改為特別室,單是鋼琴就有四部,免卻學生放學後還要去上水等地方參加興趣班的舟車勞頓,尤其是跨境學童。」校方還有提供泰拳、劍擊等,共八至九個課外活動。「每日3:35分至4:45分是課外活動時間,除了不想學生放學後還要趕去其他地方參加課外活動,另一考慮就是家長接送不方便,主要依靠校巴。由於只有一輪校車,為了想學生能有效安排時間,享有更多學習機會,故特意安排不同課外活動給他們參與。」站在家長角度,學生若每日能夠在學校完成課外活動及功課才回家,相信能減輕不少壓力,因此校方特意安排最後一堂為導修堂,讓同學做功課,而不想參加課外活動的同學也可於課外活動時間參加課後輔導班,繼續完成功課,跨境及跨區學童在此安排下亦能更輕鬆學習。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低小摒棄傳統紙筆考試 採用進展性評估

沙小更於小一至小三摒棄傳統紙筆考試,採用進展性評估。林校長解釋,校方並非不重視成績,而是希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小二數學卷取得80分,那代表甚麽?不小心計錯數?錯字?還是甚麼?而採用進評則會直接評核學生是否掌握該學習範疇,如加法進位。每個學習重點都會清晰列出學生的掌握程度,取代分數,家長看到便一目了然知道孩子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比起學業成績,林校長更希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教你十樣東西,你最多學十樣,甚至只記得六、七樣,但我教會你學習的方法,你自己可以學第11、12樣東西。」(圖片來源:《親子王》)
比起學業成績,林校長更希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教你十樣東西,你最多學十樣,甚至只記得六、七樣,但我教會你學習的方法,你自己可以學第11、12樣東西。」(圖片來源:《親子王》)

林校長續指,對老師來說,其實剔交叉畀分遠比這方式更方便快捷,但仍希望可以做多少少。至於高小,因為涉及呈分試和升中,因此必須用回傳統的考核方式,不過盡量都會保持低壓政策,兩測兩考,同時有多元化的評核方式,包括實作評估、平時分,非一試定生死。至於小三TSA,他重申該校只是採用另一評核模式,學生同樣需要學習所屬年級應該要學習的內容,因此不會有太大影響。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自行收生人數創5年新高

團隊上下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亦終於得到回報。沙小今年收生情況為「五年之最」,林校長稱一眾老師都非常鼓舞。「單計舊生、本區家長已有十多位報讀,最意外的是有一位在灣仔讀幼稚園的家長因覺得沙小適合自己孩子,不惜放棄原區眾多選擇,更特意搬過來。」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隨着出生率下跌,林校長坦言未來的收生情況不容樂觀,特別是沙頭角出入非常不便,當區亦沒有幼稚園,需要跨區到幼稚園宣傳。「我們會安排學生到幼稚園擔任小老師,讓幼稚園生體驗我們的校本課程,有別於幼稚園生到小學參觀的普遍做法。7月已經有六所,其實有很多學校想我們去,無奈時間有限,還要兼顧其他的教學安排。有些同學會回到自己幼稚園母校宣傳,見回幼稚園老師,這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好、很開心的經驗。」他期望沙小學生能夠「study locally,think globally」,不要因為在沙頭角讀書而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文:林詩敏

圖:李沃濤

相關文章︳勇於求變 不進則退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校長蕭婷:「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相關文章︳學習步伐有快慢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陳淑儀校長:「每個學生都是潛力股」︳校長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