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寵物做一日「同學」!林村公立黃福鑾紀念學校「寵」愛校園活動 增強學童幸福感︳親子熱話
發佈時間:17:22 2025-07-11 HKT

親子熱話︳動物走進校園於小學越來越普遍。近日林村公立黃福鑾紀念學校就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寵』愛校園」活動,不但容許學生將家中的寵物帶回學校,寵物更可以陪同小主人進入課室上課。這個難能可貴的學習經歷不但為學生留下美好的校園回憶,還能增強他們的幸福感及對校園的歸屬感。透過互相交流,亦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關係,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學校期望透過是次活動,加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及提升幸福感、培養學生尊重生命及愛護動物的態度,同時提升學生的社交技巧,加強學生跟同儕的溝通。該校校長梁志文則補充,除了老師,留意到很多學生的家庭本身都有飼養寵物。「寵物是小朋友重要的家庭成員之一,若能安排牠們回校陪伴學生一起上課,將有助加強小朋友對學校的歸屬感,覺得被學校接納,老師亦都一樣。」

寵物到校通行證 促進交流
而「『寵』愛校園」活動不止是寵物走入課室那麼簡單。首先,有興趣攜帶寵物的學生需要填寫有關寵物的資料,讓老師初步評核其寵物是否合適帶回學校。通過初步評核的學生,獲發簽名卡一張。學生需於小息或午休等休息時間,向不同年級、班別的同學簡單介紹其寵物及邀請同學簽名支持,取得指定數量簽名才能為寵物取得「寵物到校通行證」。陳主任解釋:「透過簽名活動加強學生跟同儕之間的溝通,學生的社交技巧亦得以提升。」

獲得通行證的小型寵物於活動當天通過「安檢」後,便跟隨小主人到課室,再由小主人於班主任課時把寵物介紹給同班同學認識及跟同學分享與寵物之間的日常點滴。小主人亦會於小息時把寵物帶到雨天操場,參加「我最喜愛寵物選舉」。「透過交流,同學會對到校的寵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及認識,從而投票給自己最喜愛的寵物。在活動過程中,同學不單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學會了跟不認識的同學溝通,提升其社交能力,小主人們更展現出自信的一面。」
提升學習動機 建立正確價值觀
陳主任分享其中一名學生的轉變作為例子。「那位學生學習動機不高,經常遲到,學校和父母用盡方法還是無法改善,但出奇地活動那天他是全組人中最早到的一個。」看着他用心抄寫自己寵物的名字,甚至主動提出想帶兩隻寵物,落力爭取簽名,再到活動當日細心教導其他同學如何餵飼小動物,更把自己的龜糧與另一位同學分享。「整個人的狀態是肉眼可見的轉變,令我們一眾在旁邊觀察的老師也十分驚訝。」另外,校方還邀請了友校老師作為義工,為學生帶來了不同的爬蟲類動物;以及專業犬隻訓練師帶同狗狗到校,向學生講解怎樣善待動物、推廣支持領養的訊息,並讓學生近距離跟狗隻接觸。「透過講座,學生學會尊重和珍惜生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陳主任說。

活動恆常化 推展跨學科課程
由於「『寵』愛校園」的構思比較創新,對老師而言,最困難的莫過於這個活動包含着不少未知之數。「在計劃之初,校長及老師就着活動的規模、可到校寵物的種類、寵物到校後的安置,以及平衡安全、衞生、控制場面、家長和學生的參與是否熱烈等一連串問題,制定了不同方案。譬如太早進入課室會否影響課堂的進行?在每層的走廊還是操場安置動物好?狗狗的大小二便怎處理?」陳主任坦言曾想過半途而廢,經過大半年籌備,最後才得出上述方案。「幸好家長都十分支持,有些甚至特意請假來參與活動,也沒有聽到家長反映擔心活動的安全性。」鑑於首次活動的效果良好,梁校長稱學校未來亦計劃將活動恆常化,並與閱讀、其他科的常規課程及專題研習連繫;又或是加入訓練元素,請學生擔任大使,與其他同學交流,介紹及教授如何照顧寵物。「最重要是校園整體,每一位老師、同學都可以有參與的機會,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立體。」
文:林詩敏
圖:林詩敏、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談死亡不是禁忌 賽馬會善寧之家首委任「兒童大使」親身體驗助理解︳親子熱話
相關文章︳體驗式學習跟孩子談生死 參觀天使花園/繪本共讀 反思生命本質︳親子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