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專訪│言教不如身教!校長媽媽守護媽媽10年盡孝道以身作則 跟孩子雙向溝通

更新時間:12:57 2025-05-12 HKT
發佈時間:12:57 2025-05-12 HKT

母親節專訪︳近來最紅的媽一定是「盈媽」,乃大熊貓龍鳯胎「家姐」和「細佬」的親媽盈盈,一眾契爸契媽,天天追直播看盈媽湊B —— 你有多久沒看過媽媽的臉?母親的臉,無論打了多少次水光針,還是紋理縱橫,記下了當媽這一路走來的軌跡。這次就聽聽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韋淑貞校長為母的故事。

母親節專訪︳校長媽媽 成長自基層

我是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韋淑貞校長。
成長於基層家庭,爸爸是「游水來香港」,每天早上起來他已經返菜欄工作,媽媽留在家照顧我們四兄弟姊妹,那時候我們租住土瓜灣的唐樓,媽媽再分租給兩家人幫補家計,中四那年總算「上樓」到青衣的公屋,當時哥哥已經讀大學,媽媽見我們長大了,於是到工廠上夜班。 

母親節專訪︳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韋淑貞校長(圖:李沃濤)
母親節專訪︳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韋淑貞校長(圖:李沃濤)

個性實際 不擅甜言蜜語

成長階段跟媽媽不算親密,她是一位很傳統婦女,不會主動噓寒問暖,記得中六時到了媽媽的工廠做暑期工,看着她作為QC一絲不苟的樣子,那種認真專注的態度深深影響了我。說件好笑事,當我生大仔時,媽媽主動說幫我坐月,出院那天她拿着魚拿着雞來到我家,弄好所有餸菜、燉了雞湯,幫阿B洗澡後就說「返工了」。我急得直問:「你不是來陪我坐月嗎?」她淡定回答:「是啊,我已經幫你把最難的部分都搞定了。」現在想來,這就是她表達愛的方式 —— 不擅甜言蜜語,卻總在最需要時出現,用實際行動解決問題。
後來細想,媽媽就是一個實事求事的人,她不會開口說愛,但她理解我的難處就主動幫忙處理困難的部分,有時候先生和兩個囝囝,甚至連同事也說我為人理性實際,說來就是跟媽媽相似。

韋校長說母親最愛大牌檔的「鑊氣」,昔日一家人一起用餐是日常的幸福。(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韋校長說母親最愛大牌檔的「鑊氣」,昔日一家人一起用餐是日常的幸福。(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10年守護母親

媽媽退休不久就診斷出腎病,一時間她接受不來,我理性地跟她分析:改變不了患病的事實,就積極面對吧!洗腎俗稱「換水」,最初是每天早、午、晚共三次,每次坐定定一小時;勸慰媽媽一天24小時只有三小時需要換水,其他時間仍然可以行街下午茶,反正也不用上班了,也沒甚麼大不了的;就這樣,媽媽學會了「接受和面對」。為了方便照顧,接了媽媽來同住,媽媽最初擔心打搞女婿,但我告訴她女婿都係仔呀,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半推半就才正式住下來。其時大仔讀幼稚園了,媽媽換水有架掛藥水的「車仔」,他會推着婆婆的車仔「舞龍」,我在監控裏常看到婆孫倆玩得不亦樂乎,生活倒是意外地愜意。

婆婆第二次中風後需要入住院舍,兩名兒子會到院舍陪伴婆婆,學習用行動去愛家人。(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婆婆第二次中風後需要入住院舍,兩名兒子會到院舍陪伴婆婆,學習用行動去愛家人。(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作為照顧者辛苦嗎?當媽媽第二次中風失卻了大部分自理能力,照顧確實不易。最深刻有一天早上,工人姐姐驚慌地叫我,原來媽媽半夜內急卻不想吵醒我,寧可大小二便沾濕自己,那一次我強忍淚水告訴她:「你一個電話我响隔離房走過嚟非常簡單。」兩個兒子在我照顧外婆期間,有時會心痛地問我:「媽媽,你累嗎?辛苦嗎?有甚麼我們可幫忙呢?」這十年的照顧時光,總會有辛苦及累的時候,但我始終告訴孩子們:照顧婆婆是天經地義的。先生常開玩笑說:「你們看媽媽怎麼照顧外婆,以後也要這樣照顧我們啊!」我最希望以身作則,讓孩子們懂得甚麼是孝道。

不刻意安排升學路


說到兩名兒子,連自己也覺得他們好幸福(笑),但成長經驗告訴我,如果沒有一個「需要」,小朋友是不會有動力向前。大仔現時於香港大學攻讀計量金融,六年級時他要求有部手機,經濟上當然買得起,不過請給我三個理由,他數到第二個理由就數不下去,因為真正原因根本說不出來 —— 打機。後來升中了,大仔終於交出三個合理理由,第一要自己上學,有手機會方便聯絡;第二是開始需要電子學習,第三個理由是他認為如果沒有手機,無法融入同學圈子,我們答應了,不過款不是最update,因為我希望他明白,擁有東西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價格。去年他上大學想換新手機,我說:「好啊,但這次你自己負責。」因為他已經開始幫人補習賺錢,用自己的努力換來的東西,才會更珍惜。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兩個孩子的學業,我們從不刻意安排,我不會指定他們要學甚麼,但如果他們有想做想學的事情,我都會支持,如他們說喜歡打乒乓球,便找來教練教他們,他們說學業自己可應付,沒有需要去補習,我亦會尊重他們。家住元朗,大仔升小一時,我們的選校原則只有一個 —— 近屋企。最後他入讀了街尾的官立小學,而其聯繫中學是爸爸的母校,也是Band 1的英中,我們覺得很合適,細仔自然也跟着哥哥走同一條路。當時很多人問我:「為甚麼不送他們去市區名校?」但我認為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長途跋涉上,不如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安心成長。我相信,真正有實力的孩子,在哪裏都能發光,更重要是希望他們的成長環境貼地一點,學會平凡中的踏實。

2019年學校校慶,家人到校支持韋校長。(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2019年學校校慶,家人到校支持韋校長。(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言教不如身教

每天早上站在大門迎接學生,很多家長會跟我談天,,常常談到忘記時間(笑),常笑說返到元朗我都是一名普通媽媽,放工返到屋企見到個仔拿着手機,都會劈頭一句「你又掛住玩手機」,跟其他家長沒兩樣,細仔就常回嘴「啱啱拎起咋喎,我做功課時你仲响學校喎」(笑)。說真的,手機實在太吸引,小朋友在家不玩手機又有甚麼可以玩?要玩其實真的有很多,可是家長都要付出,有一齊玩「大富翁」等桌遊嗎?想小朋友睇書,家長又是否只睇手機呢?現時已有很多益智Apps,有試過一齊探索嗎?教育不是靠「講道理」,而是要「一起做」。

同學見到韋校長也不怕生,玩作一團。(圖:李沃濤)
同學見到韋校長也不怕生,玩作一團。(圖:李沃濤)

兒子細時,我會堅持每晚講故事,但有時真的太累,講到瞌眼瞓會將童話故事跟工作的事情混在一起,惹得他們哈哈笑。現在他們長大了,就盡量一家人每晚吃飯,我會將工作、時事或生活大小事跟二人分享,有時候他們也反過來給我意見,溝通是雙向的,我會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有需要支持的時候,而不是單向的聆聽及付出,家人是需要互相支持。
小時候,我的媽媽從不把愛掛在嘴邊,她的愛藏在行動裏,笨拙的我直到長大才真正明白。如今我要讓兩個兒子清清楚楚地知道他們是被愛的,所以會經常對兩個兒子說「Mami love you」;因為經歷過才明白,有些愛若不說出口,可能要等太久才能被理解。媽媽用行動教會我如何去愛,而我要把把這份愛用更溫暖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

(圖:李沃濤)
(圖:李沃濤)

文:劉佩樺 圖:李沃濤、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母親節專訪│醫生都緊張孩子生病!跟少女相處有法 一句話跟青春期孩子打開話題

相關文章︳母親節專訪│母女仍能互抱是福氣 罕見石頭症病童媽媽:謝謝女兒帶我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