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被被」有幾重要?臨床心理學家拆解關於依戀舊物的4大疑問︳親子熱話

更新時間:18:00 2024-03-07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4-03-07 HKT

你家中的孩子,甚或乎自己是否有一張或一隻從小陪到大的寶貝「小被被」或毛公仔?對不少人來說,「小寶貝」的味道是不可缺少的靈魂,用「唔嗦唔安落」來形容絕不為過。然而隨着年齡增長,子女對「小寶貝」的依賴卻為不少家長帶來困擾,時刻跟身,就算出外旅行也要帶着。面對孩子依戀舊物,家長可以如何處理?是否應該一刀切沒收子女的「小寶貝」?臨床兒童心理學家周碧潾博士將會解答家長對於孩子依戀舊物的常見疑問。
 

每個人都有張珍而重之的「小被被」?

被子「林妹妹」是筆者出生時從醫院被包着回家時所用的,它一直陪着我成長,度過無數個夜晚,它的質地、味道都能為我帶來安全感。還記得媽媽跟我分享,當時在同一間醫院出生的嬰兒都會有同一款被,男嬰的被子印有小男孩,女嬰的被子則印有小女孩。因為在家附近的醫院出生,依稀記得當時不少居於同一屋苑的玩伴或幼稚園同學都擁有同一款被子,但在我心中,它就像家人般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小時候替它取名為「林妹妹」。儘管後來「林妹妹」開始變「霉」、出現破洞,我仍然不捨得把它扔掉,甚至找來被袋套住,至現在仍把它保存在櫃裏。其它人的「小寶貝」不知道又會是甚麼?

雖然出生至今搬了幾次屋,但每次我都必定要把「林妹妹」帶走。(圖片來源:《親子王》)
雖然出生至今搬了幾次屋,但每次我都必定要把「林妹妹」帶走。(圖片來源:《親子王》)

齊來分享「小寶貝」

細問之下,原來不少人都有自己珍而身重之的「小寶貝」,有的是小時候愛玩的公仔,也有陪伴長大的「被被」,每個人的小寶貝都有個共通點,就是熟悉的味道。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發現「假bear」會不開心

嵐嵐媽媽:「bear bear」是丈夫大學時在某個慈善活動買回來的,女兒每天都要有它才能入睡,有時夜晚醒了都要找回「bear bear」出來。對女兒來說,「bear bear」好重要,是朋友。我不會要求孩子脫離「bear bear」,因為這是她寳貴的童年伴物。唯一困擾的是會擔心「bear bear」不見了或爛了,假如有一天真的發生,唯有努力找一個相似的「bear bear」給她。當「bear bear」太過污糟,我們拿了去洗,會弄一個「假bear」替代,但女兒都會察覺到,會不開心。幸好洗完她都會覺得「bear bear」香了,也不會因為「冇咗陣除」而失落。最緊要是「bear bear」帽上面粒波,她經常都拿來「磨鼻哥」。

從小已經中 「bear bear毒」。(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從小已經中 「bear bear毒」。(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右邊的熊仔為 「假bear」,帽子亦已經甩掉。(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右邊的熊仔為 「假bear」,帽子亦已經甩掉。(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寶貝被」一分為二差點崩潰

Steffi:「寶貝被」是別人送給我媽媽的結婚禮物,記得它是從繡莊訂的,是一張珠地被,質地很柔軟。從小時候經常被我霸着,到後來據為己有,至今已經陪伴我超過40年。自小已經習慣攬着「寶貝被」睡,自覺它是香香的,小時候堅決不能洗,後來長大了,覺得味道不算重要,但仍覺得蓋着它就有安全感。以前沒有了「寶貝被」會睡不着,但做了媽媽,就會發現湊小朋友的累,即使天塌下來也可秒睡。女兒出生後,她也一起共用我的「寶貝被」,與我一起睡。隨着女兒長大,她開始「反瞓」,力氣也更加大,突然有一晚,她夾着被,我也攬着被,然後她一轉身,清脆的撕裂聲把我嚇醒了,一張開眼就見到「寶貝被」已被小腳扯開,幾乎一分為二,差點讓我崩潰,這時她卻用娃娃音說:「以後可以一人一張了!」聽到她這句,我頓時破涕為笑。

「寶貝被」差 點被一分為二。(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寶貝被」差 點被一分為二。(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始終「寶貝被」太舊,難免會有些小碎片,但我一直不捨得扔掉,放在手袋裏「跟身」。如果有一天「寶貝被」不見了怎麼辦?我無法想像,也不能接受。雖然會拿去洗衣店清洗,但這麼大張雙人被,應該不會丟失吧?加上女兒也很喜歡「寳貝被」,早就答應會送給她,是我們的「家傳之寶」!有時我身體不適想休息,女兒也會幫我蓋上「寶貝被」,說這樣會令我開心和舒服一點。雖然親子關係並不能單靠一張被子維繫,但她的舉動會令我感到非常sweet。而且愛屋及烏,對我着緊的事物,她亦會同樣緊張,很窩心。 

「寶貝被」差 點被一分為二。(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寶貝被」差 點被一分為二。(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寶貝被」差 點被一分為二。(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寶貝被」差 點被一分為二。(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小寶貝」是家中一分子

Candace媽媽:女兒的「小寶貝」是一隻公仔,大約在她就讀小四、小五時,某天接放學途中,見到新開的平價店,覺得公仔很可愛,便買了再前往接放學,想着給她一個驚喜。本來未曾想過「小寶貝」對她有甚麼特別意義,只以為是她眾多公仔的其中一個。直至去年她要到外國留學,收拾行李時見她把公仔放進行李箱,我還打趣說:「這個爛公仔有甚麼好帶的?」但她堅持,便讓她一起帶上了。

「獨眼公仔」由小學陪到大學。此圖攝於Candace媽媽囡囡的大學宿舍。(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獨眼公仔」由小學陪到大學。此圖攝於Candace媽媽囡囡的大學宿舍。(圖片授權:由受訪者授權刊登)

回想在買了「小寶貝」一年後,它的眼睛掉了,女兒很傷心,並問我怎樣辦?能否修補?後來我幫她修補,但樣子就變得不太一樣了(笑!)。而我亦會乘機灌輸正確價值觀給女兒,告訴她「就算『小寶貝』掉了眼睛,它也是我們家中的一分子,不能因為它長得不好看,跟以前不一樣就嫌棄」,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女兒會覺得更要好好保護它。想不到當初的傻話,會讓女兒如此印象深刻,成為了她的使命。眼見她就算到外國升學,當大學生了,還不忘要好好保護這隻「獨眼公仔」,當媽的我就忍不住想哭,同時又感到溫馨。如果有一天「小寶貝」不見了,我猜女兒應該會很傷心,而我也會跟她一樣失落,只能安慰她公仔上天堂了。我不會要求女兒脫離「小寳貝」,因為每個孩子都應該值得擁有一份溫暖的回憶。

與臨床兒童心理學家周碧潾博士的Q&A

問題一:為甚麼人類會對舊物產生依戀?
答:一些從小陪伴物主長大的舊物,如小被子、毛公仔,在童年階段能夠給予物主安全感。嗅覺產生的記憶、感受會直接進入我們的神經系統,比視覺、聽覺等感官所產生的來得更快、更深刻。因此小朋友很多時依戀的並不是物件本身,而是那股味道。至於長大後仍對物件有依戀,是因為情意結,內心仍然記着小時候物品帶給他們的安全感,與兒時開心的回憶聯繫,因此任何物品都可以成為依賴物。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問題二:依戀舊物會對小朋友心智產生哪些影響?
答:小朋友對被子、公仔產生依戀對其心智發展並無特別壞處,因此家長不用刻意為孩子戒除。強行收掉或扔掉小朋友依戀的物品反而有機會弄巧反拙,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情緒問題,亦會破壞親子關係。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問題三:有時孩子會出現過分依賴舊物表現,如堅持帶出街,令家長感到非常困擾,可以如何處理?
答:家長可事先與子女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對物品依戀背後的原因、是否有替代物件,並循序漸進替孩子建立抒發情緒的渠道。因為被子、公仔的味道能夠達到穩定情緒的作用,突然收起等同拿走了老人家的拐杖,失去依靠,就會跌倒。物品以外,還有很多方法能夠達致紓緩情緒的效果,如做運動、聽音樂、畫畫。家長可以跟孩子解釋,帶頭以身作則,慢慢幫他們培養出一項興趣。當小朋友的注意力、精力被分散,他們對被子、公仔的依賴程度自然會減少。家長亦不妨嘗試改造布料,將被子轉為另一種形態,如手袋。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問題四:家長替孩子進行「改造」前,有甚麼需要留意的事項?
答:在進行上述轉變前,家長要考慮小朋友的年齡、心智發展程度、那段時間孩子的情緒是否平穩。譬如正值考試,小朋友本身已經有壓力;或者青春期,需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就應盡量避免。家長可從小培養子女的表達及解難能力,讓孩子知道緩衝情緒有其他方法。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藝人們的「小寶貝」

原來一些明星藝人私下都有一張寶貝「小被被」,他們都有自己一套獨門的相處方式。

男神許光漢也有「小被被」
憑着台劇《想見你》爆紅的男星許光漢,曾分享自己喜歡摸「小被被的邊邊」,只要捏熱了就會換邊,而且這個習慣從小已經養成,摸被子的角會讓他覺得很有安全感。

許光漢(圖片來源:IG@kuanghanhsu)
許光漢(圖片來源:IG@kuanghanhsu)

女神張鈞甯的40歲「小被被」
今年九月,張鈞甯在接受專訪時透露自己有一張用了40年的「小被被」,已經抓到破損還不捨得扔掉。她指小時候會對着自己的「小被被」又吸又咬,長大後則是抱緊攬成條狀,更笑說:「我的『小被被』只是有一點破,我姐的已經解體了。」

張鈞甯(圖片來源:IG@@janinechang)
張鈞甯(圖片來源:IG@@janinechang)
仔細看,張鈞甯的「小 被被」雖有縫補痕跡,但整體來看尚算完整。(圖片來源:IG@@janinechang)
仔細看,張鈞甯的「小 被被」雖有縫補痕跡,但整體來看尚算完整。(圖片來源:IG@@janinechang)
臨床兒童心理學家 及小黃屋創辦人 周碧潾博士
臨床兒童心理學家 及小黃屋創辦人 周碧潾博士

文:林詩敏

圖:Freepik、IG @kuanghanhsu、IG @janinechang、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抑鬱症將成第一項疾病!爸媽重視孩子情緒健康 別忘了關注個人感受︳正向教育

相關文章︳怎樣的氣氛學習才有最大效益?專家教5大元素帶動學習效能︳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