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幼稚園濃厚人情味營造有愛氛圍 善用獨有文化進行活動教學
發佈時間:22:50 2023-11-09 HKT

對比市區,作為離島的長洲仍然保留着昔日的漁村風貌及傳統文化,人際關係緊密,鄰居常有往來,人情味十分濃厚。是次走訪兩所位於長洲的幼兒園 —— 路德會呂君博幼兒園和路德會陳恩美幼兒園 ,邀請兩校校長及呂君博幼兒園的舊生兼家長Sandy分享離島校園的特色,以及如何利用長洲獨特的在地小島文化進行教學。
患難見真情 攜手克服「疫」境
路德會呂君博幼兒園林秀芳校長在位22年,令她印象最刻的是剛接手不久便遇上沙士。面對突如其來的疫症,先不說自己,學校停課、如何安撫小朋友和家長的情緒便已經是非常大的挑戰。「當時整個社區都很傍惶,慶幸兩、三個月後陸續回復正常。殊不知廿年後又經歷一次,更斷斷續續維持了三年,所以世事往往就是難以預料。」而去年底開始陸續復課,見到所有學生戴着口罩上課的情境也令她頗為深刻。對於疫情這類不可預計、控制的事情,作為校長,她能做的便是盡量看看家長、社區有甚麽需要,而老師亦會主動聯絡了解。「譬如疫情初期生活物資缺乏,我們亦有找自己辦學機構安排運送物資,讓有需要的人士來學校領取。」
路德會陳恩美幼兒園鄭少玲校長在學校由擔任老師、主任和校長已34年,見證這間小島校園的轉變,而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事同樣與疫情有關。於2021年9月年升任校長,當時新冠疫情仍處於反反覆覆的階段,教育局對復課的政策不時改變,對這位新手校長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挑戰。「當時不少家長都反對用Zoom,因為學生的哥哥或姐姐也要上網課,家長無法同時兼顧,寧願學校畀功課代替。」她憶述在準備轉任校長期間,某天當值接到一位家長的電話。「一聽電話,家長突然爆喊,嚇到我連忙問她到底發生甚麼事。再追問之下才了解到原來她因為失業很大壓力,又要在家照顧小朋友,導致情緒爆發。」她指學校當時需要家長每個星期過來取一次功課,並建議帶同小朋友,可以讓校方多了解情況。
「就算不帶小朋友,我們也會跟家長寒暄。而這位家長平日也會主動分享,小朋友時常要三催四請才願意做功課,不斷拖延,但卻沒有發現原來上述問題令她逐漸有種應付不來的感覺,直到那天家長忍不住大力拍在枱上,嚇到女兒嚎啕大哭,她才驚覺為甚麼自己會變成這樣。」而那位家長當刻便突然想起學校老師,於是致電回校求助。當收到這類電話,鄭校長會先安撫家長的情緒,表達理解,然後建議家長把小朋友帶回學校,將兩人先分開一段時間冷靜,同時學校也能跟小朋友直接溝通。「來到學校時,家長的情緒仍然非常激動,把女兒交給我們後便離開,給予空間讓自己冷靜。我們則一邊照顧小朋友,一邊了解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後來媽媽冷靜下來回到學校,我們亦有跟她商討處理方法。事後一星期,家長也有反映女兒真的變得聽話了許多。」
經過這次事件,鄭校長再跟其他家長了解,原來很多家長也有這種無助的感覺,令她發現原來家長的情緒也非常重要,每次見面都會再關心多些家長的情況。「直到現在那位家長見到我都會感得非常不好意思,覺得自己那天的情緒太失控,但我跟她說:『既然你選擇了打回學校,便不止是把我當成老師,也把我當成朋友,我反而更開心。』畢竟我們從事教育最大的目標是幫助小朋友成長,而與家長的關係也是慢慢從這些事情中建立起來。」
既是師生亦是鄰居 建立良好家校關係
大家一起克服困難,令校長跟家長、街坊培養出深厚的感情,走在路上都會不停有人認得自己、打招呼。「由碼頭到學校的路程只有五分鐘,但可能因為不停遇到家長、舊生、熟人,試過用了半小時才能回到學校。」林校長說。她表示現時幼兒園的學生百分百來自長洲,九成老師也是長洲土生土長的「原居民」,與學生是師生也是鄰居的關係,笑言老師出入也會注意儀表,而且不少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有親戚關係。
鄭校長指良好的家校關係,雙方便能互相了解小朋友在家或學校的情況。「譬如見到小朋友悶悶不樂,與平日表現不一樣,有時小朋友不懂得表達,我們也會主動跟家長聯絡,告知小朋友在學校的情況。甚至部分家長自己也沒有留意,譬如父母吵架,小朋友其實會感覺到。」所以家長很信任學校,覺得有甚麼事情都會主動聯絡。而家長接放學時老師一般都會交代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然後家長又會想了解多些。在這種溝通、互動的情況下,大家便能更加了解小朋友的情況。「有時小朋友做了某些事,不想學校知道,甚至會叫父母不要告訴老師,非常搞笑。」
善用獨有文化 進行活動式教學
林校長形容島上的孩子性格活潑,充滿陽光氣息,「玩」是他們的日常生活,過於靜態的教學模式並不適合他們。她會配合教學需要帶孩子走進社區學習,從實際生活體驗,讓孩子獲取第一手經驗。「由於島上的交通工具都是迷你版,例如消防車和救護車,亦沒有大型公共交通工具,所以我們會帶K3學生坐船到市區,乘坐巴士、港鐵,並讓學生了解其功用。又譬如太平清樵,K3小朋友會嘗試『搓麵粉』製作平安包,甚至有學生會參與飄色巡遊扮演。」
長洲亦有很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所以校方也會視乎小朋友的能力、年級和教學主題,帶小朋友到公園進行戶外教學。「在沒有疫情的時候,每年舉辦約四次的戶外教學、參觀活動。」對於幼稚園階段,林校長表示她還是期望小朋友能夠愉快學習,因此會盡量舉辦多元化的活動。「最好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出來,所以平日會提供一些解難的機會,上到小學、中學便可以自行解決問題,不用再依靠別人,亦能彌補因覺得自己的見識不及別人,而導致的自信心不足,長大後有勇氣向外闖,跳出comfort zone。」她更提醒家長要適時放手,讓孩子多經歷、探索不同的東西。「特別在長洲這個小島,雖然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非常方便,但能夠接觸的東西始終有限。
拓闊眼界 提供與外國文化交流機會
鄭校長希望即使生於離島的孩子,也能透過校園與國際接軌。她表示:「長洲小朋友接觸外國人的機會始終比較少,加上現在非常着重幼兒兩文三語的發展。因此學校今年特別安排了為期三日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給學生。」交流活動包括由外籍教授和大學生跟學生講故事、玩遊戲和唱歌等,讓學生能直接與外藉人士溝通。「想不到他們居然能掌握與小朋友相處的技巧,更會用生動有趣的表情、說話,按幼兒的能力調適內容,從而增加其投入程度。」鄭校長指,剛開首學生比較「怕羞」,其後在老師的鼓勵下慢慢變得積極主動,最後更會用簡單英文跟外藉人士交流,自信心增強不少。「現時YouTube已經學到很多東西,部分小朋友的英語能力其實不差,只是不夠膽嘗試,當打破了隔膜,溝通互動便會增加。只要有一、兩個願意企出來,其他小朋友見到亦會受到影響,嘗試參與,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學習機會。小朋友甚至會與家長主動分享、示範學到甚麼。」
充滿快樂回憶 舊生安排兩子入讀「母校」
兩孩之母Sandy是呂君博的畢業生,其兩名兒子景然和景峰也先後在同一學校就讀,次子景然現時就讀K2,哥哥景峰則已升讀小二。她坦言安排兒子入讀「母校」是由於快樂的回憶。「身邊的親友都在這間學校成長,有其獨有的人情味。事隔多年,大家想起學校的膳食仍會垂涎三尺。以前老師更會邀請我們放假到她的家裏彈琴、玩遊戲。」她指學校會貼心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我們出市區的交通時間以半日起計,偶爾下午需要請假帶兒子出市區辦證件手續,學校會預先安排兒子午膳和換好便服,看似很微小的事情,卻讓我感到很窩心。」
Sandy現時在市區工作,不過她從未想過搬離長洲。「雖然交通不方便,我亦暈船浪,但所有親戚朋友都在這裏,而且民風純樸、生活簡單。」她表示在市區可能很難才能約齊親友聚會,但在長洲卻是每個月都會發生的事。「見到有熟人住三樓天台,有空便會買食物上去BBQ,或者住地下也可以。甚至海灘,穿對拖鞋、帶個『水泡』,拖着兩個兒子就可以下水,非常隨意,是離島獨有的特色。」
文:林詩敏
圖:葉偉豪、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餐桌上的家庭教育 辣媽張慧敏Son姐:「只求仔女學識做個『人』」︳CEO媽媽
相關文章︳香港女子乒乓球隊教練不擺架子 金句王李靜卸下權威:教女要輸得起
相關文章︳女兒踏入青春期感無力 草莓網前行政總裁伍珮瑩:「做媽媽比做CEO難」︳CEO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