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療瘉 ︳在繪本重新找到愛 混沌世情下安撫大人細路心靈
發佈時間:01:48 2022-12-22 HKT

繪本,乃圖畫為主軸,配合文字,營造另一種開放式的閱讀體驗。外國成年人閱讀繪本文化盛行,讀者群絕非只有兒童,從童書不同議題反思生命本質,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一片混沌的社會氛圍下,台灣同樣興起透過「療瘉繪本」紓緩壓力與情緒,為自己尋回內在力量面對無常人生。
從繪本療瘉自己
每一位讀者,對繪本的畫意、文字理解各不同;然而,不同的人生閱歷,以至當下心情,都會令閱讀繪本的感受變得不一樣,儼如安撫自己的心。透過繪本不同故事,像對照自身每個時刻的生命經歷,從閱讀好好療瘉自己。
記者:羅惠儀
攝影:蔡建新、黃頌偉
場地提供:Kadey Jadey 繪本童樂
封面故事 延伸閱讀
繪本療瘉 | 屯門百好繪本士多如圖書館推廣閱讀 大人繪本迷:為自己閱讀

媽媽的成長 與繪本相呼應
對不少家長而言,初次翻閱繪本便是當母親之時,為孩子打開閱讀這扇窗;或從教育方向,冀閱讀可增孩子識字量,與閱讀興趣云云—— 家長可會為自己閱讀,視繪本為個人閱讀品味一種?
資深故事人楊瑾乃兩孩之母,曾任職兒童雜誌及樂施會發展教育組,現時為全職媽媽,兼營面書專頁「襪仔咩咩咩的繪本窩 Socks Storybook Den」故事Podcast,與推廣繪本教會、家長閱讀工作坊等。「做家長培訓時,總會問:你們有看過繪本?有否親子共讀繪本?理所當然,以為有,其實很多都沒有。」近年為大學生培訓,反而不少也有看繪本經驗,甚至形容到不少喜歡的童書畫面:「原來他們小時候與父母看過的繪本都有記憶……」

八十後的她年逾四十,甫大學畢業不久便當兒童雜誌編輯,開始接觸繪本寫介紹文字;然而,首次與難忘的繪本偶遇,是在英國博物館內的書店,她翻開當時屬新晉繪本作者Sylvia Van的無字繪本《The Surprise》。「故事不斷重複女主角駕車,做不同的事,買毛冷,最後織冷衫給朋友……當時我覺得好Sweet,現在我的女兒都有看,那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真正令她觸動的,是生於三十年代的知名日本作家佐野洋子《活了100萬次的貓》 —— 活了100萬次,黑貓每一世唾手可得所有人的愛,可牠卻從未動情,直至遇上白貓組織家庭……然而,當白貓死後,牠始明白愛的真諦,便不願再復活。「看的時候未成家,未生女兒,但人生走到一個位置,是最有生命熱情……自己與別人的生命軌跡重疊,怎樣令你的生活更有意義?就是那道愛情生命綫令我很感動。」她與八歲的女兒共讀此書,小人兒每到書中某一頁便呆呆望着她。「她會問『媽咪,你喊?』,有了小朋友以後,更明白生命傳承的意義,你付出甚麼給孩子……」由幼兒期看書時懵懂,還為某些位大笑,女兒有天終於問她……「牠是否死了?每次我讀到某個位,都會『出事』(喊)。」今日的她讀來,反而想健在的父母更多:「開始會想,他們可否再活一次?他們的一生是否精彩?」


楊瑾說,成長階段總有受傷的時候,心坎有傷口,便要找方式駕馭,而從閱讀過程像為生活重新注入動力,平靜內心。「現在身分是媽媽,抽十分鐘閱讀,跟與小朋友共讀是迥然不同的事。看書時那種寧靜,是每個人都要有。」
她為自己喜歡的繪本,排列一個時序 —— 那可是她一個前半生歷程。昔時在樂施會工作,會用「公義」的眼睛審時度勢,因此,某個人生階段,猶愛倡議公義的繪本,如《不可以!》、《我吃拉麵的時候……》特別入心。

人總有受傷時
《我吃拉麵的時候…… 》談地球不同角落的兒童生活,來一個平衡時空。「此時此刻,最後一頁倒下的那個小朋友,究竟身在何方?我們有否覺知當下世界所發生的事,小朋友用哪個方式生活?」另一本《不可以》更令她覺得兒童的力量很大。「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兒童視覺,正是小朋友可以更直接向不公平say no。」她坦言,在這個時代下閱讀這兩本,以及《旅程:在尋找家的路上》,跟昔日做扶貧教育工作的心境已大不同。《旅程:在尋找家的路上》描述伊朗難民遷居過程,在今日香港移民潮下,自己亦將舉家遠赴他方,因而觸動不已。「突然間,覺得那種uncertain可以在自己身上,畫面上的恐懼,我都有……」書中穿插那隻無形的手,才最令人徨恐。「此書不是蕩氣迴腸講一個故事。身為媽媽,你會更恐懼,特別閱讀此書時,很多人都移民,現在都有……很唏噓。以前覺得難民議題離自己很遠,原來又不是,雖然我們未至於是難民,但要放棄一切離鄉別井,原來是這種感覺。」至於《征服者》,楊瑾覺得就算置身任何時代,沒有人能奪走,媽媽為孩子每夜所唱的歌謠。「我是用這本書跟小朋友解釋俄烏戰爭。最後,自己國家文化強大,沒有人可以取得走的。」楊瑾如是說。
開始步入面對生離死別的年齡,看《當鴨子遇見死神》也別有一番滋味。「坦白說,這刻沒有感覺,也很幸運,沒試過大病痛,都是旁觀他人的死亡時,特別從繪本才會覺得切身……父母兄弟姊妹健在,所以,更加需要多看書,每次都提醒自己,喪父母只會發生一次,有時候我都會取出這類書,借機與父母一起讀。即使你只是第一次睇,書中的經歷,都帶着療瘉的力量,像《誰是魔法王》很厲害的地方,是好像能夠不斷回應你甚麼似的……」她指,書中的家庭成員角色,如同自己一樣,因而代入其中,像濃縮的人生。「再謙卑、平凡的生活,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自由自在」,恰似書中婆婆,很舒坦般在大海暢泳,這就是她從畫意內,得到最大的療瘉。

其他教育報道:
全日制面授課 ︳剖析40份小學復常時間表 校長意見:認清「真‧全日制」意義作選校指標
全日制面授課 | 聖公會聖十架真.全日制:半日先策劃 最愉快的全日制時間表!
全日制面授課 | 天主教領島學校 下午多元化活動 學生逐樣試拓寬眼光
全日制面授課 | 樂善堂劉德學校:每周Happy Friday提早放學 每日做完功課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