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life】認知中醫辨證原則 對症下藥迅速見效

更新時間:00:49 2022-07-28
發佈時間:03:30 2022-07-28

抗新冠肺炎一疫,中醫顯見其作用, 港人享用中西醫並治的醫療配套服務前,有需要對中醫學基本治則理論有一定認知,方可求診有道及達致醫患互相配合,發揮最大的治療效果。

 

強調不獨治一病

上醫堂創辦人、註冊中醫師張勇表示,「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個體化治療的基礎。中醫臨牀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着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通過辨證可進一步認識疾病及確定治療方法。例如冒針對不同體質、感邪差異、疾病的發展情況不同等因素,可表現為風熱、風寒、暑濕、氣虛、陰虛等不同症狀,醫師需根據四診(即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辨清疾病的證型,才能對症下藥。

 

因人、時、地制宜

中醫治療疾病講究根據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以及季節、地理環境,從而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即使是長期病患者的處方,亦會隨四季的轉換而有所不同。香港地處嶺南,夏長冬短,高溫多雨為主要氣候特徵,尤其踏入夏季,濕熱偏盛,制定處方時不忘適當加入清利濕熱、解暑的中藥。此外,香港人夏季常貪涼,經常飲食生涼或身處環境的冷氣溫度過低,易致脾胃較弱,故多需要固護脾胃,臨牀上多用健脾益氣、助運祛濕的中藥,並建議平日可用淮山、杞子、黃芪、黨參、茨實等煲湯飲用保健。

 

普遍所存誤解

坊間不少人對中醫都有誤解,以為中醫是「慢郎中」,其實不然。只要辨證準確,用藥如用兵,用藥之得當,則疾病立消。以本港「第五波疫情」為例,在醫療系統受重壓下,不少確診市民尋求中醫診治,在中醫藥的幫助下,短則三、五天便可消除症狀,並減輕出現新冠後遺症的機率。中醫在很多急性疾病上的療效顯著、快速,例如感冒、頭痛、皮膚病、痛風急性發作等,而對於一些痛症或傷筋,例如急性拉扭傷、扭傷腳踝、落枕、腰痛、肩周炎等,中醫能利用針灸、推拿、復位等療法,迅速於當下緩解症狀,見效甚速。

時移世易,中醫已不是以往的江湖郎中,而是受規範的醫師。專業的學士學位課程、中西醫學知識、臨牀實習經驗等,都是成為中醫師必須條件。為保障市民的健康,只有通過中醫認可組織舉辦的執業資格試,成為註冊中醫才可在香港作中醫執業,而中醫執業資格試每年及格率約為三成,也反映了執業資格試的難度較大,對醫師也有較高要求。

 

整理:本刊記者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新華社、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