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升學|自小薰陶藝術素養 借自身經驗助兒成長
發佈時間:07:00 2022-06-16 HKT

劉見之(Kenny)的父母曾任職建築師,二人在二十多年前開設了一間畫室,毅然轉行成為繪畫導師。這間小小的畫室,也是現年十七歲的Kenny最初接觸藝術的小天地。憑藉多年來教授藝術的經驗,劉生和劉太從小培養兒子對於繪畫的興趣,他們更列出五個教導方向,助孩子茁壯成長。

正面回應建立興趣
Kenny的藝術表現突出,自四歲起已在國際畫壇屢獲殊榮。劉生憶述兒子約三個月大時,便跟隨父母到畫室上課,「當時畫室放置了嬰兒牀,他在牀上看着我們的學生上課,好像一出生便生活於小小的畫家群之中。」劉太認為小孩在幼兒時期已懂得透過觀察學習,例如在紀律方面,Kenny逐漸學懂上課要保持安靜。她續說:「畫室提供了不同工具讓他探索,包括各式的顏料,猶如實驗室任他玩,他便慢慢開始對繪畫產生興趣。」
下課回到家中,二人亦不忘讓兒子接觸繪畫,如在地板及牆壁鋪滿畫紙,任由Kenny自行繪畫,劉生認為這能為孩子提供無形的動力。他解釋,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畫畫是溝通途徑,因此他們鼓勵家長讓小朋友透過藝術表達感受,並給予正面反應。「例如Kenny三歲開始喜歡以豉油或茄汁作為顏料在餐紙上創作,有時其實不知道他說甚麼,但我們會聆聽和笑着看他,正面的態度已有助孩子愛上這個興趣。」

劉太補充,Kenny約三、四歲時,兩母子習慣在畫紙上互動,一人畫一筆,她同時引導孩子說出感受。「這樣做並非要教導他繪畫技巧,而是從母子的親密感覺,逐步發展他的興趣。」她強調毋須評價孩子的畫作是否漂亮,「他願意與你接觸、打開心窗是最重要的。」
分享個人經歷增韌性
藝術修養需要慢慢沉澱累積,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劉生表示培養孩子的耐性是他們的家庭教育重點之一。「藝術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公式,可能要每天思考、探索和嘗試,經年累月下,才能變成自己的(創作)。」劉生笑指Kenny的耐性甚佳,在參加被譽為「畫壇奧林匹克」的國際青少年蒙馬特現場繪畫比賽時,他可以一連七日拿着紙筆,由早上八時一直畫到下午五時,午餐也是一邊吃麵包一邊畫畫。劉生有感Kenny的耐性及熱誠是源自從小的耳濡目染,在畫室每天都見到大哥哥、大姐姐努力畫畫,「當他想學素描時,我跟他說爸爸的手指歪了,是因為爸爸小時候練素描,日日不停畫直綫,要練很久才可以開始畫畫。」
劉生閒時愛與兒子分享多年來的經歷,例如小時候他被選為五名代表香港到深圳參加寫生比賽的學生之一,比賽中途突然落下傾盆大雨,整幅畫的顏色化掉了,但距離交畫時間只餘一個多小時。他跟Kenny分享:「如果抱持『打波先嚟落雨』的消極心態,放棄比賽,便只能帶着遺憾回家。但我最後走到牛棚避雨,把畫紙反轉,在背面用素描筆畫了母牛與小牛的互動,最終獲得第二名。」
世事很奇妙,六年前Kenny參加現場寫生比賽,恰巧遇上跟爸爸當年一樣的困難。劉生說當時兒子在湖邊畫畫,突然下大雨令畫紙濕透,「大概是聽過我的故事,他在雨停後,拿起畫紙繼續畫,最後該畫作成了當日的最佳作品,評判認為有剎那雨景的感覺。」劉生認為這次經驗見證了Kenny的成長,他懂得隨機應變,克服困難。
多接納別人批評
年少得獎,除了迎來讚譽,也免不了批評。劉生猶記得Kenny四歲時憑畫作《老虎》於捷克利迪策國際繪畫展奪獎,當時有參加同一比賽的學生家長問他,為甚麼其十二歲的兒子把老虎畫得栩栩如生竟未能得獎,劉見之畫得不似真老虎卻可獲獎。當時劉生沒有因Kenny年幼而避諱,反而向他轉述別人的質疑,並分析評判看到他勇於以不同方法繪畫老虎的形態,發揮無限可能。除了向兒子解釋做得好的地方,劉生同時如實告訴他:「倘若在十五歲時仍是這水平便不行了。」
劉太強調,教導兒子接納別人批評,不等於要照單全收,「聆聽別人的批評後,先保持冷靜,不要反應過度,並且思考別人所說的是否正確。」Kenny憶起在八、九歲時,把一幅畫重新畫了逾十次,父母仍不滿意,令他很迷惘,甚至哭了出來。他說:「但當我冷靜下來,爸爸向我展示相關資料,以及解釋要求嚴格是希望我可以突破自己,最後反而是我不停畫直至自己滿意為止。」

擴闊眼光保持謙卑
因父母的工作關係,Kenny兩歲起跟隨他們到外國參加各項頒獎禮及活動,外遊時二人也會帶兩名兒子參觀不同藝術館,足迹遍及法國羅浮宮、敦煌石窟等,擴闊孩子眼界。「我經常說畫畫不是要當畫家,透過畫畫令人懂得欣賞、懂得分析、懂得挑戰自己,以及與人交流,更可能認識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劉生續稱,有次比賽Kenny因發揮未如理想而急躁,碰巧見到一名塞爾維亞女生雙手先天性萎縮,以腳夾着畫筆繪畫,引來不少好奇目光。當時他跟兒子說:「這名姐姐沒有自卑,而且很享受畫畫的過程,其實父母也希望你享受繪畫的過程,最重要是從畫中看到你的熱情。」
Kenny自言小時候不喜歡以綫條為主的畫風,直至參加國際比賽,方見識到其他概念及風格的厲害。「當年土耳其隊伍的畫作非常震撼及具層次感,而他們的風格正是以綫條為主,教我眼界大開,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亦領悟要放開高傲,以謙卑的心態向其他隊伍學習。」
拍賣畫作回饋社會
「現在很多人欣賞藝術品,也會跟價錢掛鈎,我父母永遠不會說藝術品是否值錢,反而向我講解一些藝術品當時(處於)的文化環境。」Kenny五歲時與本港的主題公園合作舉行慈善拍賣,令他明白到藝術品也可以是籌款的渠道,至今他仍會把拍賣畫作所得的款項捐給慈善組織。
劉太坦言剛開始捐款時Kenny年紀小,其實並不清楚共有多少錢、款項去了哪裏,他只知道幫助了動物,也捐款支持香港青少年藝術活動。她笑言大部分男生都喜歡看漫畫《蜘蛛俠》, 她便以當中的名句「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教導兒子,鼓勵他善用才能貢獻社會。

平常心看待「神童」光環
自四歲起,「神童」二字便與Kenny如影隨形,作為父母,劉生和劉太只望兒子保持平常心,繼續努力。「我們會提醒家人及朋友不要過度誇獎他,改以另一角度說有很多人欣賞他的畫。」劉太補充,他們也要與幼子溝通,避免焦點只集中在哥哥身上。Kenny亦強調自己並非「神童」,「每次獲獎後,父母都會警惕我,不要被虛名擾亂方向。」
文:黃正怡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