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極化已不可逆轉 專家籲內地開放破局 港宜建「全球南方金融中心」
發佈時間:06:00 2025-11-20 HKT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中美博弈日趨複雜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周二在「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5上直言,世界多極化已成不可逆轉的大勢,而在這一浪潮中,香港可憑藉自身稟賦覓得獨特機遇,打造「全球南方金融中心」;中國則可依託產業鏈韌性與開放姿態,在國際規則博弈中爭取主動。
香港金融創新領域空間廣闊
張宇燕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重提「G2」概念,這與學者談及意義不同。從美國最高決策層口中說出,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當今世界已非美國一家獨大」的認可。在他看來,中國不僅自身實力崛起,更代表全球南方崛起態勢,而香港恰恰可借力這一態勢,在全球南方的發展進程中充分釋放自身潛能。
上海與香港作為中國的兩大金融中心,張宇燕分析,兩地向來有「內外分工」之說。他指前者側重服務國內市場,後者則深耕國際領域。隨著全球南方崛起,香港可跳出傳統定位,不同於紐約、倫敦等偏重發達國家市場的金融中心,香港可打造「全球南方金融中心」,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他又強調,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在金融創新領域空間廣闊,可以探討穩定幣等新興領域。此外,相較於開放不到半個世紀的中國內地,長期開放積累的人才是香港的優勢。他指香港很早就融入到整個全球體系,培養了很多國際化金融從業者、熟悉英美法系的法律人才,幾日前北京仲裁委員會還在香港設立首個境外機構,都讓香港在專業服務領域的競爭力難以替代。至於製造業等短板,他直言香港不必糾結,發揮好金融與專業服務的長板,短板都可被覆蓋。
「負和博弈」侵蝕國際共識
談及當前國際形勢,張宇燕坦言,「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的思維,正蠶食過去合作共贏的國際共識,世貿組織等多邊機制在貿易摩擦中效能受限,全球市場呈現碎片化態勢。但他同時指出,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現象,若僅從經濟學維度解讀會陷入困局,需納入政治與安全視角解讀。在大國博弈中,追求的不僅是經濟目標,需要結合經濟加權力、貿易、財富等一起看。而若要保持權力,只有「自身越做越強」,以及「把對手越打越小」的兩個途徑。
面對這一局面,中國的應對之策明確而堅定,即為「開放」。他指中國原本強調對等開放,現在推行單邊自主開放,已從「針對大國的外交」轉向「身為大國的外交」,都展現出中國對外經貿關係的心態慢慢發生變化,並以大國姿態設立自己的外交目標和實現目標途徑,推動建立開放型實體經濟,推動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中國產業鏈韌性成博弈底氣
針對備受關注的中美經貿關係,張宇燕判斷「完全脫鈎不可能」,仍有很多共同利益。他指出,美國雖然在高科技領域推行脫鈎戰略,但兩國經濟的互補性在諸多領域難以切割,正如最近談論的購買農產品,中國有進口需求、美國有出口訴求,並不能做到完全脫鈎。更為關鍵的是,他稱 「不一定把美國看成一個整體」,因其內部撕裂相當厲害,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和訴求,就連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政策常存在分歧。
當然,中美對立衝突固然也存在,在人工智能、高科技出口、國際規則設定等領域,「負和博弈」態勢已顯,但特朗普當前的組合拳或是暫時性舉措,關鍵是要對未來國際貿易體系形態的規則做好準備。他以7月美國與歐盟達成的貿易協議為例,指出「原產地原則」可能成為針對中國的工具。他解釋,中國出口中60%至70%都是中間產品,通過精准核算產品價值鏈,美國可對中國中間產品出口實施定向加稅。
對此,中國一方面可展開有針對性的反制,另一方面更要憑藉產業鏈優勢爭取話語權。他指發達國家能在單一環節「卡脖子」,但中國的長處是覆蓋全鏈條。以稀土產業為例,中國不僅掌握40%的全球儲量,更在開採、提純、加工使用環節佔據全球60%至90%的份額,這種優勢正是博弈的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