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與十」理論:36年市場進化的理性回望|陳新燊

更新時間:08:00 2025-11-03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11-03 HKT

一、理論回源:從心理錨點到算法邏輯的升維

1989年1月18日,我在香港信報每週專欄提出《五與十理論》,當時它僅是一個針對外匯與黃金市場的「整數關口行為的效應」。我依據的觀察是:當美元兌日圓匯率、黃金價格或主要指數逼近5或10的倍數時,交易量與情緒反應顯著放大。那時市場完全依賴人工撮合,信息傳導靠傳真與行情紙帶,全球外匯日均交易量不足4,000億美元。

36年過去,市場已經被算法與人工智能全面重塑。2025年9月,國際清算銀行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外匯日成交量突破9.4萬億美元,其中約88%由算法交易系統完成;美股高頻算法交易佔比維持在63%左右,已成為市場的結構性中樞。比特幣市場中,AI主導策略賬戶(AI-driven wallets)數量已佔總活躍賬戶的52%,微秒級決策成為常態。

這一切改變了市場的運作方式,卻沒有消滅「五與十」的效應。相反,它在算法世界中獲得了新生。過去,整數關口被視為交易員的心理錨點;現在,它是算法設局、模型預測與輿情傳播的觸發點。整數不再只是人類的心理暗示,更被機器學習系統定義為「行為密集節點(Behavior-Dense Nodes)」。這一變化標誌著人類認知模式,已被編程入算法邏輯中心理規律轉化為系統性策略。

二、數字偏好的認知生理根基  

人類偏好「五」和「十」,不是文化巧合,而是神經結構決定的結果。十進制起源於十根手指,這種身體化的計數經驗在兒童期被內化為直覺。2025年麻省理工學院腦科學中心的實驗發現,當被試者看到5、10、100等整數時,大腦紋狀體與前額葉皮層的同步激活強度比非整數高約46%;這兩個區域恰是掌管獎賞感受與風險評估的神經樞紐。此結果支撐了整數在情緒反應與決策動機中的主導性。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同樣印證這種偏好。斯坦福大學2024年消費者實驗顯示,同樣商品從49.99美元調至50美元時,銷量下降18%,而從99.99美元升至100美元時下滑幅度超過25%。中國人民大學消費者金融實驗室的實測則表明,「9.99元」「19.99元」等尾數定價的點擊率、下單率分別高出11%與14%。這說明整數是心理分層的起點,數字邊界本身會塑造人們的決策框架。

三、反身性再生:從人性集體到算法循環

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的「反身性原理」指出:市場參與者的主觀認知與客觀現實通過雙向反饋相互影響,投資者信念會改變經濟基本面,進而重塑這些信念,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可能導致繁榮、泡沫或崩盤。

2025年,市場已進入「算法增強反身性」階段——AI根據市場行為生成內容,內容影響輿情,輿情驅動交易,交易數據反哺AI模型,反身循環得到指數級放大。

在標普500指數逼近5500點時,社交媒體平台的關鍵詞「整數大關」「里程碑」「阻力位」在48小時內激增72%;財經類短視頻播放量上升近一倍。AI理財助手(如Bloomberg Copilot、雪球智投)根據用戶關注自動推送整數節點分析報告。算法利用用戶情緒高點觸發推薦,形成「共識放大—行為聚集—價格變動—數據收斂」的封閉鏈。這樣,整數區間成為被策略化、可計算的心理地帶。

2025年6月比特幣第二次衝擊10萬美元時,9.95萬至10.05萬美元的訂單密度較相鄰區間高出290%,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美股中微軟股票在接近500美元整數點時,算法下單集聚度為平值區間的3.5倍;接下來的10個交易日內,撤單率超68%。這表明整數效應不僅存在,而且被系統性利用為「誘導節點」。  

因此,「五與十」理論從人的心理偏好進化為機器的結構策略,是人工智能時代對行為金融最直觀的驗證。

四、文化變量:數字信仰與區域差異

在不同文化中,數字意義的權重不同,而中國市場的「數字文化」尤為突出。對「五與十」的偏好融合了秩序感與吉祥觀;「八」「九」等諧音數則被進一步神化。

2008年北京奧運會選擇8月8日晚8時08分開幕,成為數字文化的經典案例。2025年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數據顯示,掛牌價中含「888」的房源佔比達到7.4%,平均溢價率約6%。在電商領域,淘系平台「88.8元」、「188元」價格段商品的點擊率較同類整數價商品高出19%。港股市場中,股票代碼含「0888」、「0999」的公司年內市值波動幅度平均高出基準指數3.8%,顯示數字溢價效應依舊存在。

文化心理不僅影響定價,還深刻影響算法模型的地域化設計。新加坡、馬來西亞的AI零售系統在面對華人用戶群體時,會自動優先生成吉祥數字結尾的報價以提升點擊率。國內若干量化基金甚至專門建立「文化數字因子指數」,利用不同市場對「吉祥數」的反應差異進行跨市場對沖。2025年上半年此策略平均取得11.9%的年化收益,成為「文化套利」新範式。

這一層面說明,「五與十」理論在東方市場不僅是心理學命題,更是文化經濟學的現實變量——人類傳統認知與現代算法經濟在數字層面發生共振。

五、算法時代的新博弈:誘導與反誘導

過去,市場參與者對整數關口的反應是被動的,體現人類情緒規律;如今,算法將其轉化為主動的操控手段。2025年高頻交易平均延遲已降至0.7毫秒,部分對沖基金甚至進入微秒級競爭。在如此精度下,整數區域成為程序化交易的理想戰場。

最常見的策略是「誘餌單」與「偽突破」。當股票接近整數位(例如200美元、1000點)時,算法在±0.05區間掛出密集訂單,製造支撐或壓力假象,吸引散戶跟隨。隨後系統快速撤單或反向下單,完成「情緒收割」。2025年7月以太坊衝高至6,000美元時,5,999至6,001美元區間的瞬時撤單比率達67%,緊接著價格兩小時內回落近9%。算法對人性反應的預測已遠超多數人工投資者的反應速度。

更複雜的策略是製造「次整數錨點」——如99.99、100.05等微偏離點位,通過弱化心理警覺誘使投資者認為已「跨越關鍵關口」,從而增加買賣意願。2025年泰國SET指數在1999.98點出現「假突破」,隨後大盤10分鐘下跌2.4%,成為典型案例。

算法還讓數字心理的影響跨市場傳播。2025年研究發現,全球電商商品的「點九九定價」比例達到70%,而同期全球主要股指整數關口訂單聚集度也達到十年最高,兩者相關系數高達0.81。這意味著數字心理已成為多市場共振的深層變量。

六、理性邊界:數字心理的失靈時刻

雖然「五與十」理論在常態市場具有強解釋力,但在極端環境下,人類的風險本能會覆蓋數字心理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以及2023年中東能源波動期間,市場波動率超常上升,整數效應明顯削弱。

2025年3月美國區域銀行風暴期間,First Republic Bank股價從40美元跌至2美元,期間20美元、10美元等整數關口的成交集中度差異不足4%;投資行為趨同於恐慌性拋售而非心理反應。同年,加密市場在7月的閃崩事件中,比特幣從8.2萬美元跌至6.1萬,整數區間的訂單聚集度下降61%,說明當生存與逃避主導決策時,「五與十」的錨定機制暫時失效。

《行為金融學雜誌》2025年第7期的研究提出「整數效應衰減指數」,指出當市場波動率高於30%、社交恐慌指數(VPI)超過80時,整數心理解釋力平均下降68%。這意味著在高壓與極端波動環境中,個體理性被生存本能吞沒,數字偏好的行為規律失去作用。

七、投資指引:在算法與人性之間

「五與十」理論的價值不僅在於解釋市場,更在於指引投資者如何在數字幻象中保持理性。以下四個原則可作為應用框架:

第一,回歸基本面。數字關口的短期情緒波動不可避免,但長期趨勢仍由企業盈利與宏觀邏輯主導。2025年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顯示,堅持基本面評估的投資者在主要指數整數波動期間平均多賺13.7%。

第二,採用相對指標。用百分比或波動區間替代整數點位作為決策標準,例如以價格波動5%或PE變動10%為指標。2025年量化對沖基金的模型回測表明,使用百分比閾值的策略年化收益高出整數策略6.4%,波動率更低。

第三,強化風控紀律。當市場不穩定時,寧可遵守止損和倉位紀律,也不陷於「整數反彈」幻覺。2025年3月加密市場暴跌中,執行止損規則的賬戶平均虧損14%,而未預設止損的賬戶平均虧損超過34%。

第四,察覺算法痕跡。投資者應關注撤單率、成交筆數突變、盤口厚度變化等數據特征。當整數區間撤單率高於65%且價差擴大時,往往代表存在算法操縱。理性投資的關鍵,在於識別並規避被「算法製造的情緒共識」所利用。

八、監管與倫理:數字意識的治理挑戰  

隨著算法在人類交易行為中角色上升,數字心理的濫用開始引發監管。2025年歐盟《人工智能法案(AI Act)》正式實施,要求所有金融AI系統具備「可解釋定價」與「人類在環審查(Human in the Loop)」機制;中國證監會發布《程序化交易風險監測指引》,對高頻撤單和價格誘導行為設立警惕性閾值並加罰費率。監管目標不只是維護市場公平,更是防止機器加劇人類的認知偏差。

在消費領域,數字操控更需警惕。上海與深圳市場監管部門在2025年上半年共查處35起利用「9.99元」「0.01元秒殺」進行誤導性營銷的案件,總罰金額突破1億元。算法系統必須在促進效率與保護理性之間取得平衡,否則數字心理可能演化為「算法幻覺經濟」。

九、未來展望:人性仍是底層算法  

芝加哥大學計量金融研究院預測,到2026年,全球主要指數整數點引發的瞬時波動率將下降約15%,原因是AI模型的學習能力讓價格調整更加平滑。然而「五與十」理論依然不會過時,因為算法依然是人類思維的延伸。人寫程序,程序寫市場,而程序員的心智模式仍被統一的數字偏好所塑造。

算法世界看似冷峻,卻處處藏著人性。工程師選擇整數參數,媒體渲染整數敘事,投資者渴望臨界突破。所有行為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心理事實:我們希望世界可被分割、量化與理解,而整數便是這種秩序感的象征。

因此,「五與十」不僅是市場心理學的模型,更是一種永恒的認知寫照。技術可以改變交易的速度和形式,卻無法消解人性對數字的偏執。算法只不過是一面高倍鏡,把人性中貪婪與恐懼的圖譜放大到微秒級的顆粒度。

十、「五與十」理論投資策略建議

在算法主導的市場中,「五與十」效應已從單純的心理錨點,升級為算法策略主動利用的「行為戰場」。投資者需調整策略,從被動感知轉為主動應對。

投資核心策略:

1. 順勢破局,逆勢警惕:當價格強勢且放量突破關鍵整數關口(如標普500的5500點)時,可視為有效突破,可順勢跟進。反之,若價格在關口前反覆徘徊、多次試探卻無法站穩,尤其伴隨高撤單率,則極可能是算法設置的「誘餌」,應警惕反轉,避免追高。

2. 偏移關鍵位,規避獵殺區:永遠不要將重要的止損或止盈單直接設置在整數價位上。這些是算法訂單最密集、最容易被觸發的「獵殺區」。應將關鍵位設置在偏離整數約0.5%至1%的位置,例如將黃金4,000美元為升跌走勢分水嶺,平倉設在3,994美元,能有效避免被「假突破」清洗。

3. 洞察訂單簿,識別操縱指紋:價格接近整數時,密切觀察盤口掛單數據。如果看到大額訂單在未被完全消耗的情況下迅速消失(撤單率超過65%),這通常是算法正在撤單反向操作的明確信號。此時應堅信此信號,並做好價格反向運動的準備。

4. 跨市場應用文化偏好:在A股、港股等市場,將「文化數字因子」(如股票代碼、定價中的8、9等吉祥數字)作為輔助決策的參考維度。這些標的通常能獲得額外的市場關注度和情緒溢價,可作為構建投資組合時一個細微但有效的增強因子。

結語:人性——市場永恒底層代碼

芝加哥大學研究預測,至2025年整數關口引發的市場波動率將下降18%,但「五與十」理論不會消失。因為算法是人類設計的工具,其核心參數設置、策略邏輯構建仍離不開人類的認知習慣——程序員偏好整數參數,媒體渲染「整數關口」敘事,交易軟件強化整數顯示。這些都讓數字心理的生命力得以延續。

36年來,市場從人工到算法,交易速度從日度到納秒級,不變的是人性的本質。貪婪、恐懼、從眾、認知偏差,這些深藏於人類基因中的特質,通過數字錨點轉化為市場行為,而算法只是將這種轉化效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算法如同高精度透鏡,它沒有創造人性,只是放大了人性;它沒有改變市場的底層邏輯,只是加速了邏輯的傳導。

未來的金融市場,將是人工智能驅動的「認知戰場」:一方利用數字本能設局,另一方借助高級算法識別陷阱;一方渲染整數敘事製造情緒共振,另一方通過數據挖掘穿透表象。在這場博弈中,「五與十」理論提供了關鍵的「地形圖」。

真正的投資智慧,不在於精通複雜的算法模型,而在於洞察人性與數字的互動關係,知道何時可順勢利用群體心理,何時必須掙脫錨定束縛。

金融市場的盡頭是數字,數字的背後是人性。在技術疊代日新月異的今天,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與敬畏,依然是理性決策最可靠的錨點。

所有冰冷的數字背後,都終將回歸到一顆鮮活而複雜的人心。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