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打造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地名由來/百年滄桑/脫殖與回歸一文看清|星島教室
發佈時間:15:30 2025-09-29 HKT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亦是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亞太地區的主要城市。它位於珠江三角洲南端洋面,水深港闊,可供巨輪碇泊。香港早於秦代已被納入中國版圖,隸屬南海郡;其後由漢至清,先後歸番禺縣、寶安縣、東莞縣和新安縣管治。
地名由來
那麼,「香港」之名,究竟從何而來?香港地名由來說法紛紜,歷史學者的主流說法認為與香料貿易有關。明代至清初,今日石排灣沿岸一帶的植物香料出口旺盛;這些香料品種多元,包括沉香、女兒香、青桂香、馬蹄香等。由於多產自東莞縣,故統稱「莞香」。莞香是許多香料製品的原料,上等品質價比黃金,遠銷至蘇杭和京師。自明代起,香農將產品從東莞產地運到今稱尖沙咀的「香埗頭」,再以船隻轉運至石排灣附近的小港,然後經廣州陸路北運。因此,島上這個小港得名「香港」,附近村莊則稱為「香港村」。「香港」一名最早見於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粵大記》附圖中的港口標註,可知此名早於明代已見於文獻。
香港如何進入國際視線?不少歷史學家認為與水源有關。位於港島南端、距離當年石排灣不遠(即今日華富邨)的瀑布,被視為19世紀西方商船遠渡華南的補給取水之地。學者推斷,「香港」這個名字,極可能是西方船隊在石排灣與當地客家人及蜑家人溝通時得知,因而流傳至海外。

百年滄桑
19世紀初期,英國以鴉片打開中國市場,香港島與九龍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成為鴉片走私貿易的集散地。1839年,因英國海軍軍官醉酒毆斃村民林維喜,引發中英鴉片戰爭,清軍節節敗退。1841年1月26日,英軍於香港島西環水坑口登陸,宣布佔領香港全島。翌年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正式割讓香港島予英國;英廷於1843年4月5日宣布香港為英屬殖民地。
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聯軍攻陷北京,清政府被逼簽訂《北京條約》,英國進一步侵佔九龍半島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地區)。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逼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同年7月1日起強行租借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及附近235個島嶼(後稱「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為止。
1941年12月,二戰期間日本向英美宣戰並轟炸港九多處,香港在開埠百年後淪陷。直至1945年8月15日盟軍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結束了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戰後香港湧入大量移民,住房、醫療和教育需求促使政府加強基建與民生投入。移民帶來的大量資本、技術及勞動力,成功推動香港轉型為主要工業中心。及至1970年代,香港經濟迅速起飛,逐漸發展成世界金融及航運中心。
脫殖與回歸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後,成功爭取將香港和澳門從殖民地名單中刪除。1982年,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以「一國兩制」解決香港問題,並表明主權問題沒有談判餘地。1997年7月1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歷時156年的英國殖民時期宣告結束。

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質、市民靈活拼搏的精神,以及回歸後「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香港從一個港口漁村、轉口港,躍升為世界金融都會與國際名城。回歸28年以來,香港在多個國際排名中表現出色:例如在加拿大菲沙研究所《世界經濟自由度報告》中,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高等教育領域,根據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共有5間大學進入全球百強,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從新安縣的小村落開始,經歷殖民歲月、熬過屈辱剝削,最終回歸祖國懷抱,屢創佳績。期盼香港善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與全球共享繁榮。
冷知識Box
莞香貿易為何式微?
莞香雖負盛名,但上品產量稀少,且需樹齡10餘年以上方可結香,因此整個東莞縣僅得寥寥數處能產上品。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因宮中需求殷切,朝廷派出專吏到東莞搜求上品莞香。吏役搜求不得,便以嚴刑追索,甚至杖殺未能如期交香的地保吏役。香農為免招禍,紛紛砍伐香樹,舉家逃亡。隨着香木種植業沒落,香港的莞香貿易也就此湮沒。



歷史思與行
1. 除了「香港村」與「香埗頭」以外,你認識哪些早在中國古籍中出現的香港地名嗎?
2. 為甚麼香港的主權問題沒有談判的餘地?
3.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華大地全面抗戰,香港在當中作出了哪些貢獻?
本欄逢周一刊出,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教師及校長撰寫。文章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透過中國節氣氣候、各地風土民情及歷史人物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奧妙。
文: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榮休校長潘詠儀
延伸閱讀:《西遊記》中的物理世界 探討潛藏的自然法則+科學原理|星島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