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故事|荃灣區三棟屋路 紅磡大沽街

更新時間:14:00 2025-08-28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08-28 HKT

三棟屋路 (Sam Tung Uk Road)

  • 地區:荃灣區老圍
  • 起點:二陂圳路 / 老圍路交界
  • 終點:和宜合交匯處

三棟屋路是連接被重置在象山邨附近一帶的三棟屋村的主要道路,三棟屋原位於荃灣西樓角,即荃灣站一帶。因應地鐵工程,大部分屬於陳氏的三棟屋村村民被搬遷至今日的所在位置,而三棟屋,這座18世紀末建成的圍村,被視為客家。

我們所用的小學教科書常說香港有四大族群,分別是本地、客家、鶴佬和蜑家。這種分類雖然不是完全正確,但大致可以看到古代香港在屬於明清帝國管治下的新安縣治理中的社會形態。為甚麼會有本地與客家之分?

清朝順治年間,朝廷為了抵抗鄭成功的海上勢力,規定50里內範圍的居民全部遷離。後來,在康熙年間恢復遷回,但原先定居在此而再遷回的大族並不多。新安縣內居民生活苦不堪言,因此,朝廷容許鄰近的非縣內客籍農民遷入香港這開荒土地,這些族群大多來自粵東或福建、江西一帶,日漸形成了與本地社群不同的生活文化。由於他們大多是較後期才抵達香港,所以可以租用或居住的土地一般都是在離大氏族較遠的邊緣地方,如荃灣、長沙灣、柴灣、坑口等,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區域,通常是在山坡旁,或是不及本地原住民大範圍平原的邊陲土地。

保留三棟屋改建博物館

因此,當香港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推動新市鎮發展以來,不少村落都被迫搬遷或是放棄原址,以配合各種基建工程,如地鐵、高速公路或公共房屋計劃等,導致這些客家村落未有獲得及時保留,反而被以收地為由,賠償離開或易地建村。

少數的客家房屋得以保留,如柴灣羅屋、沙田王屋,而荃灣三棟屋的部分圍村建築與祠堂結構獲得當時的區域市政局修葺後,改建為三棟屋博物館,及後在2016年改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用作展示各種中國過去數百年、數千年在香港流傳下來的民間傳統與風俗技藝,如點燈、舞獅、神鏡工藝等。

昔日三棟屋主要用作介紹客家人的生活模式,但時至今日,除了作為一個介紹農村生活的空間外,也結合着與農村生活相關的非遺展覽,呈現在大眾眼前。

三棟屋博物館展出的「循聲覓道展覽系列一、二、三」:


大沽街 (Taku Street)

  • 地區:紅磡
  • 起點:馬頭圍道 / 蕪湖街交界
  • 終點:寶其利街近湖光街

早年香港街道命名方式較簡單,例如在警署附近的街道就叫差館街,因當時華人傳統稱呼負責保安與偵緝事宜者為衙門差役,後來在口語轉化稱呼警察為差人。當時九龍共有3間警署,分別位於油麻地、深水埗和紅磡,3間警署前都被稱為差館街,不但會引起市民誤會,亦可能令警察誤會而去錯警署辦案。所以,隨着1909年大規模道路更改計劃,紅磡的差館街改名為大沽街。

早年紅磡被規劃為重工業區,1864年建立船塢,吸引大批市民遷入及工作。政府於1872年興建紅磡警署,所在街道命名為「差館街」。圖為現時大沽街南面盡頭。
早年紅磡被規劃為重工業區,1864年建立船塢,吸引大批市民遷入及工作。政府於1872年興建紅磡警署,所在街道命名為「差館街」。圖為現時大沽街南面盡頭。
今天的紅磡警署已遷至何文田公主道。
今天的紅磡警署已遷至何文田公主道。

源自天津大沽口炮台

大沽其實是屬於天津的一個地方名稱,但她並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中國歷史裏非常重要的一個軍事防衛設施。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為了防衛倭寇,便在天津一帶督造了大沽口炮台,負責鎮守從海路進入天津和北京一路的航道,是當時非常關鍵的京城防衛設施。

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亦刻意加強了大沽口炮台的修建和維護,並在英法聯軍之役前加以擴充,希望能抵擋西方列強的軍事威脅。英法聯軍之役先後3次夾擊大沽口炮台,在第3次大沽口之戰中,清軍大敗而回,大沽失去了防禦能力,導致兵臨天津,而大沽口炮台被攻佔後,使得清廷整個北京及環渤海一帶的軍事力量失去了抵抗之力。最終,清廷須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來結束戰事,並同時承諾開放更多港口。

位於天津的大沽口炮台遺址。
位於天津的大沽口炮台遺址。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中的炮台模型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中的炮台模型

防衛北京之重要據點

其實大沽在北京的防衛意義特殊,即使大沽被多次攻佔,清政府仍然繼續加強修建與維護。在八國聯軍之役後,清朝簽訂《辛丑條約》之中,列強就特別規定必須將大沽口炮台拆毀,可想而知大沽對於北京與天津的防衛重要性。西方商船在華經商時,無形中均視大沽口炮台為一個軍事威脅,故希望藉着條約來將威脅解除。

不知道是否因為大沽涉及的戰事,在當時華人記憶裏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是英國人為了紀念在多次大沽戰役中的勝利,所以當1909年進行街道命名時,這條在紅磡的差館街就採用了大沽之名,來紀念這個晚清歷史相當重要的據點。很多人誤以為大沽是城市名字,嚴格來說是一個河口的名稱,當然亦是後來的軍事設施聞名於世。不過,對於遠離戰爭的香港普羅大眾而言,大沽街可能是其中一個可以警醒我們戰爭殘酷的地方。

《辛丑條約》:

文: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羅樂然博士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老細一齊嚟》,由鍾傑良及兩代客席主持。
圖:香港非遺中心@三棟屋博物館大沽口@Tripadvisor、維基百科、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