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故事|啟德道 壽山村道 以華人命名的道路(二)

更新時間:14:00 2025-05-16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05-16 HKT

啟德道(Kai Tak Road)

  • 地區:九龍城區
  • 起點:賈炳達道
  • 終點:沙浦道

有一定年紀的讀者,當然對於啟德機場乘搭飛機有很多的經驗,但問到年紀輕的讀者,他們可能會回應啟德不就是一個港鐵站和郵輪碼頭所在地,這種跨代的理解不同,反映着城市的變遷與時代對不同事物認識的變化。啟德道是九龍城其中一條街道,紀念的是何啟和區德兩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華人精英兼商人,和他們相關的地產服務和後來的機場項目。這條街原本稱為寶崗道,戰後政府希望保存啟德濱的名稱,故將街道改名為啟德道。

何啟和區德 華人精英兼商人

何啟父親是何福堂牧師,早年他在香港中央書院接受教育,後被送到英國,先後在阿伯丁大學學習醫學和在林肯律師學院學習,成為華人專業內科醫生及大律師,他太太是在倫敦認識的雅麗氏。何啟早年曾積極投入中國局勢的政治參與,撰寫文章提出中國改革的建議和處理國際關係的方式,孫中山也表示曾受何啟所教導。另一方面,何啟不但興建了以華人為對象的西醫治療醫院,甚至計劃設置香港西醫書院,這間書院後來便成為香港大學的一部分。

區德和何啟有姻親關係,何啟長子是區德的女婿,所以他們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他最初成立昭隆泰商店,專營傢俬和珠寶等,中環亦有一條街道昭隆街為此商號作紀念。

地產計劃成就了啟德機場

區德當時希望推動一項全新的地產計劃,便與何啟合作,並邀請不少社會賢達,在九龍城對出的九龍灣進行填海的地產計劃,當時這間啟德經營公司,計劃在填海後的街道興建數百幢平房,設計為一個花園城市式的住宅區,從東至西走的路會以何啟的名字為字根命名,南北向的則以德字命名。

可是,在1910年代後期,因一戰結束,香港經濟受到一定的影響,當時人口亦無法承擔這樣大規模的住宅計劃,故這個住宅區便形成空置的狀態。1927年,啟德經營公司無能為力維持工程,故政府向該公司協議收購啟德濱的土地,改建為機場。當時香港政府認為這塊土地是最適合興建機場,因有水上飛機,需要有海旁作升降之用。1936年,香港正式有商業航班運作,成為當時華南重要的航空要點,也奠定戰後香港啟德機場在國際航運史上的地位。

何啟在教育、社會與政治上,獲得高度的評價,可是他的營商手段卻不太成功,使得最終破產收場,晚年依靠朋友接濟。不過,他亦沒有想過去世後,其最初的計劃反而無心插柳地成就了香港、中國甚至世界航空歷史最重要的一個城市機場——啟德機場。


南區壽臣山 壽山村道 (Shouson Hill Road)

  • 地區:南區壽臣山
  • 起點:黃竹坑道 / 香島道交界
  • 終點:黃竹坑道近香港仔隧道支路

香港的街道除了以中國城市命名外,原來亦會使用華人的名字以作紀念。有一些華人不止對香港的社區發展有重要貢獻,也是印證着近代中國變遷的一群。中國城市以人物為街道命名,大家一定會想到「中山路」。雖然香港沒有中山路,但有很多華商或華人領袖的名字,被英政府以道路命名來作紀念,其中一位是周壽臣。

周壽臣 第3批留美幼童

周壽臣出生在香港島黃竹坑,原本接受香港中央書院的西式教育。洋務運動中期,清廷決定委派容閎安排,以派童赴美的方式,希望藉着留美學童,尋求現代化之道,周壽臣被選為第3批的留美幼童。周壽臣讀書成績優異,獲哥倫比亞大學取錄。可是,計劃受到清廷其他官員的批評,認為留美學童剪去辮子,信奉基督教,失去計劃的初衷。計劃最終被取消,周壽臣回到中國。

留美學童因沒有科舉成績,只能在一些閒職工作,如周壽臣在天津海關工作,後來曾協助袁世凱處理朝鮮問題。甲午戰爭爆發前,周壽臣升至仁川領事,但因戰事,最終回到中國協助處理鐵路與輪船等發展工作。

辛亥革命後,周壽臣沒有協助袁世凱擔任民國職位,反而回到其家鄉香港。由於周壽臣是少數在港出生,但有豐富的朝廷工作經驗的華人,有着很高的社會地位,香港政府便依賴他作為華人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他在港曾擔任潔淨局,即後來市政局議員,又曾擔任立法局議員。

1952年,周壽臣(中)與時任港督葛量洪夫婦合照。
1952年,周壽臣(中)與時任港督葛量洪夫婦合照。

壽臣山少數以華人命名山丘

周壽臣在黃竹坑附近成立香港仔兒童工藝院,即後來的香港仔工業學校,又成立香港保護兒童會和積極推動廢除婢制。他也是創辦東亞銀行的其中一位領袖,是華人們集體成立用作專門支持華資的銀行,希望藉此與英資銀行競爭。

香港仔工業學校
香港仔工業學校

政府為表揚周壽臣的貢獻,將他出生的地方新圍附近一帶,在1936年改名為壽臣山,並有道路命名為壽山村道。雖然他不是第一位華人被道路命名表揚功績,但是少數以華人名字命名山丘的人,也是唯一一位華人的出生地被自己的名字命名來作紀念,可見其地位相當顯赫。今天,政府仍保留着有說是周壽臣爵士的出生居所黃竹坑新圍10號,假日開放予市民參觀,是我們可以認識香港前現代式建築風格村屋的地方。

壽山村道貫穿壽臣山。
壽山村道貫穿壽臣山。
壽臣山西部,圖右為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
壽臣山西部,圖右為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

文: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羅樂然博士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老細一齊嚟》,由鍾傑良及客席主持。

圖:運輸及物流局網頁、星島圖片庫、維基百科、網上圖片

參考資料:

街道故事系列:

街道故事|肇堅里 寶珊道 以華人命名的道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