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太陽能系統 無論日夜都能發電 未來有機會實現無限能源?|星島教室

更新時間:18:18 2025-05-15 HKT
發佈時間:18:18 2025-05-15 HKT

在地球同步軌道上,一座龐大的太空電站靜靜懸浮於漆黑的太空中,鋪展如巨型花瓣的太陽能板無聲地吸收着太陽輻射。無論白晝或黑夜,無論風暴或晴空,電能都精準地投射到地球上,默默為地球無間斷提供清潔能源——這並非科幻電影的場景,而是人類正在努力實現的未來。

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Space Based Solar Power, SBSP)

太空太陽能電站的構思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格拉澤於1968年提出,以提升太陽能的利用率,其他國家隨後亦開展相關研究。

中國太空太陽能電站的研究始於「十一五」(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即2006至2010年),雖然起步較晚,但在系統設計和關鍵技術方面已取得成果,相關的「逐日工程」在2018年啟動,並計劃於2030年發射首座太空太陽能試驗電站,2040年建設兆瓦級(MW)、2050年實現千兆瓦級(GW)太空太陽能電站,引領人類進入「來自太空的無限能源時代」。

人類第一次「天地供電」發生於2023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團隊把一個小型測試模組送進低地球軌道,他們利用自家設計的天線陣列,把能量傳送到30公分外的接收天線,點亮了一顆LED燈外,更成功把光伏電力轉化成微波,發射到地球的大學實驗室頂的接收器。

英國新創太空太陽能和冰島能源公司在2024年10月簽署合作協議,冰島可望於203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接受太空太陽能電力的國家。

延伸閱讀:國學大師王國維|星島教室

太空太陽能電站建造工程

在太空建造太陽能電站的核心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輻射能量。地球同步軌道(約高度36000公里)是建造電站的理想位置,因為能夠保持與地球同步旋轉,始終面向地球的固定區域,幾乎不受地球陰影影響,可以全天候24小時收集太陽能。太陽能面板須採用超輕量化、高效率的光伏技術,以減少發射成本。同時,太陽能板必須能根據太陽的位置進行自動調節,保持最佳的能量吸收效率。

專家表示,如果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部署一條寬度1000米的太陽能發電板,一年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已大約等於目前地球石油儲量的能量總和。

延伸閱讀:水的魔法︰表面張力不敗之謎|星島教室

如何把太陽能傳回地球?

目前將太陽能轉換為可傳輸的能量,最常見的方案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後,利用微波或激光的形式進行無線傳輸。「微波傳輸」是一種成熟的方案,因為它可以穿透地球大氣層且損耗較低。電站將光能轉換為直流電,再通過高效的變頻技術,將電能轉變為頻率在2.45 GHz或5.8 GHz的微波信號,實現遠距離傳輸。

「激光傳輸」是另一種選擇,主要優勢在於激光束的能量密度高,能對準較小的接收區域,適合用於固定地點的能量傳輸,然而激光傳輸容易受到雲層和大氣擾動的影響,需要結合精準的瞄準與調控技術。

無論是微波還是激光傳輸,都須確保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耗降至最低,並避免對地面生態或飛機航道造成影響。

「整流天線陣列」與能量轉換

要有效接收從太空傳回的能量,地面須建設專門的接收站,稱為「整流天線陣列」(Rectifying Antenna)。這些陣列由大量小型天線單元組成,高效地接收能量,並將其轉換為直流電,再輸送到地面電網中。

地面接收站通常選址在開闊、無遮擋的區域,例如沙漠或海面上,這樣不僅能減少對人口密集地區的影響,還可充分利用未開發土地。接收站須配備智能控制系統,根據實時數據調整接收角度去提高效率。

延伸閱讀:滿漢全席 到底吃甚麼?平民都吃得到?|星島教室

開發太空太陽能6大優勢

太陽能從太空傳回地球的過程確實複雜且費用高昂,但仍然有許多科學家致力研究和推動這項技術,因為它具有其他能源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和潛力。

  1. 解決全球能源危機︰隨着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全球能源需求持續增加。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數據,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增長約50%,而現有的化石燃料儲量無法長期支撐。若建設足夠的太空太陽能電站,將可滿足全球能源需求。
  2. 提供穩定持續能源︰地面太陽能系統的發電效率受制於多種因素,例如晝夜變化、天氣條件、大氣層吸收等。即使在光照條件良好的地區,地面太陽能板的平均利用率也只有約10至25%。 相比之下,太空太陽能電站可全天候持續接收太陽輻射,穩定地支援全球能源網絡。
  3. 減少碳排放︰全球面臨氣候變化危機,國際社會提出了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太空太陽能發電是一種潔淨且零排放的能源形式,從收集到使用的過程中都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4. 解決偏遠地區能源短缺問題︰全球仍有許多地區無法獲得穩定的電力供應,例如沙漠、深山和發展中國家的偏遠村落。這些地區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困難,傳統的電網無法有效覆蓋。太空太陽能具有靈活性,可將能量直接傳輸到指定地點,毋須依賴地面電網,為偏遠地區提供穩定能源,發展經濟,改善生活。
  5. 支援太空探索︰太空太陽能技術可以直接向月球、火星或其他星球提供能源,是人類進一步探索和開發太空領域的關鍵技術。
  6. 長期經濟效益︰雖然建設太空太陽能電站初期投資巨大,但從長遠來看,它比傳統能源形式更具經濟效益。太空太陽能電站幾乎毋須燃料成本,加上隨着發射成本降低,例如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的普及,成本更有望進一步下降。科學家預測到本世紀中葉,發電成本或可降至每千瓦0.10至0.15美元,比地面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更低。

不久將來,當你仰望星空,或許那閃爍的光點不再只是衛星,而是一座正在為地球輸送能源的太空太陽能電站,人類將真正迎來「來自太空的無限能源時代」。

小思考、大智慧

  1. 太空太陽能若以微波信號傳送回地球,會加劇當地暖化的現象嗎?
  2. 除了建造太空太陽能電站需要高昂成本外,你還想到有甚麼缺點嗎?

參考答案

  1. 太空太陽能所產生的熱能是微不足道的,英國天文學家計算出頻率在2.45 GHz或5.8 GHz的微波信號只會令當地氣溫上升0.0006°C,比較現時地面用太陽能光伏板所造成的熱能遠低得多,亦不會像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因此是綠色能源的新選擇。
  2. (自由作答)太空太陽能電站都需要定期維護及維修,當中的花費十分昂貴。另外,亦要接受太空環境的挑戰,例如太空隕石及太空垃圾的衝擊、高強度的太陽輻射及太陽能板老化問題,但隨着技術的進步,深信所有缺點將會陸續減少。

本欄逢周四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校長及大學講師撰稿,旨在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STEAM學習材料,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將學習融入生活,培養學生的世界觀、敏銳的觸覺、積極學習的態度。

文: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副校長鄭俊傑、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老師王溢濠